浅析科学纪录片《超级工程》的叙事特征
郭瑞瑞 摘 要:中国科学纪录片在发展过程中经历了“科学救国”“实用科技”“科教兴国”“科学发展观”等四个阶段[1],在发展过程中遇到了思想性强、故事性弱、节奏缓慢等问题。《超级工程》以客观中
好莱坞式的叙事结构,一般具有以下特征,首先是顺时性叙事为主导。在戏剧式结构里,为了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必须营造步步逼近的故事情节,这就需要影片的结构要以顺时性为主导,严格按照时空顺序来组织安排故事情节。
在《超级工程》第三季“食物供应”一集中,为了在暴雨前收割完所有的粮食,工作人员夜以继日地在田地里工作,最终圆满完成了任务。这个事件就是以顺时性叙事为主导,首先遇到了一个矛盾,即暴风雨两天后来临,粮食必须在暴风雨来临之前收割完毕,然后是解决问题,组长调用了多台机器,夜以继日地工作,最后是结局,终于在暴雨来临之前完成了任务。观众在观看的过程中,会被事件里紧张的气氛所感染,当终于圆满完成任务时,电视机前的观众也不免快心一笑。由此可说明,顺时性的叙事结构有利于观众对于整个事件的理解与接受,更容易感染观众的情感。
(三)坚持因果关系的统一原则
好莱坞的戏剧式结构是以因果式关系为统一原则的。在以因果关系为统一原则的叙事结构中,段落与段落之间,层层递进、合乎逻辑地相互联结,如果任何部分有所挪动或删削,就会使整体松劲脱节。影片一般是通过人物或事件的矛盾冲突,不断打破平衡,建立平衡,又达到另一种平衡的叙事过程。 在《超级工程》第三季“食物供应”一集中,全片以不同角度阐释了中国如何以全世界7%的耕地面积养活了世界22%的人口。因为对粮食的需求量极大,中国人民只有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想出各种生产粮食的科技和方法,包括种植海水稻,用植护飞机给稻子打药,以及用大型机器收割小麦,以保证粮食在暴雨来临之前收割完毕。在“港珠澳大桥”一集中,为了促进香港、珠江、澳门三地的联通互动、经济发展,要修建一座连接三地的跨海大桥,由于各方面的苛刻要求,以及条件环境的恶劣,设计师以及工程专家们不得不想出各种办法去解决建造大桥过程中遇到的重重阻碍,观众正是被这遇到的一个接一个的难题,以及矛盾一个接一个的解决或者扩大而吸引了注意力,并对工程的建造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引导着他们持续地看下去。
(四) 坚持完整情节的构成准则
好莱坞的戏剧式结构以完整的情节构成为准则。完整的情节构成即是整部影片中有一条包括开端、中段、结尾的结构要素在内的情节线,或者说整个故事的发展包括开始、发展、高潮、结局四个过程。随着影片的深入而出现的各种内容都是经过严密安排和精心设计的,并且在设定的地方通过可以被观众理解的方式展示出来。
《超级工程》之所以受到广泛关注,与它采取完整的情节构成准则密不可分,虽然片子所选取的工程都是正在进行中的,大部分都还未完成,但是相对于整个故事而言,情节均是完整的。在“中国制造”一集中,从世界最大级别的集装箱运输船的制造,到第五代智能手机芯片的研发进程;从C919航空飞机的复杂系统到装配核电机组最重要的配件,每一个工程从开始的起因,到工程师们的设计研发,再到最后的实施建造,都组建了一個完整的故事结构,都是一个逻辑清晰、结构精密的情节安排。观众在体验这一个个建造伟大工程故事的过程中,观看快感不断被满足,民族自尊心、自信心不断被建立。总而言之,观众最爱看的就是故事,完整的故事情节是观众观赏片子的关键因素之一[5]。
四、采用国际化的叙事表达
纪录片是以真实性为核心的,将真实的生活素材进行艺术加工,用真人真事的真实生活引发人们的思考[6]。虽然纪录片是以真实性为基础的,但是为了更好地传达出人文思想和艺术特色,导演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以及对生活的理解来塑造艺术形象。因此,在纪实性的基础上,进行创造和艺术加工,可以体现导演及制作人员的特色和风格。《超级工程》导演就打破了过去传统的中国工程类纪录片模式,在悬念设置、叙事节奏等方面实现了国际化表达[7]。
(一)精巧缜密的悬念设置
在《中外科学纪录片叙事结构探析》中,万彬彬论述了中外科学纪录片的三种结构:悬念推理结构、逻辑推理结构、回环式套层结构。在《超级工程》的叙事中,制作者巧妙地运用了逻辑推理式结构和悬念引导式结构,综合各种叙事手段,层层深入,将宏大叙事的工程类纪录片以一个全新的面貌展现给观众。这种悬念设置方式的成功,给以后我国工程类纪录片的发展提供了成功的经验[8]。
对于科学纪录片来说,要想成功吸引观众的注意,对悬念引领式结构的运用是必不可少的。悬念引领式结构是指通过设置悬念来引发观众对影片的好奇心,增强观众的收视兴趣。信息预示和答案揭晓是悬念引导式结构两个主要的内容[9]。
浅析科学纪录片《超级工程》的叙事特征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