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赤枯病的发生及防治
摘要 本文阐述了水稻赤枯病的发病症状,分析了发病的原因,提出了防治措施等,以期为控制水稻赤枯病的发生和危害、保障水稻生产安全提供参考。
关键词 水稻赤枯病;症状;原因;防治措施
发育等生理活动需要时,钾素会从稻株老叶等部位转移出去,优先供应给新叶等新生组织,致使老叶等部位因缺钾而出现赤褐色斑等症状[1]。
2 发病原因
水稻赤枯病是由水稻根系生长不良或土壤缺钾引起的生理性病害。具体发病原因可细分为以下几种。
土壤缺钾
一是土壤保水保肥能力差,施用的钾素肥料易随灌溉水或雨水流失,水稻因吸收钾素少而引起发病。这主要发生在土壤理化性能差的砂土田、澄白土田、漏水田或黄壤水田。此外,旱改水的田块也易发生。
施肥不平衡
有机肥用量低、偏施氮肥、钾肥施用量少,造成土壤有效钾含量低,稻株吸收钾素少而引起发病。在水稻体内钾素有助于氮素代谢和蛋白质合成,所以施氮越多对钾的需求量也相应增加。
土壤毒素高
因土壤中存在大量的还原性物质,如亚铁离子、硫离子、硫化氢等,而使水稻根系中毒,对钾的吸收受阻而引起发病。主要是由于土壤缺氧,容易产生大量有毒物质,造成稻根窒息和中毒,影响对氮、磷,特别是钾的吸收[2]。一是土质黏重、低洼积水、长期深灌或冬闲沤水田;二是大量施用未腐熟的有机肥和绿肥、厩肥和堆肥或是秸秆大量还田的田块。
气温变化
天气变化,主要是气温偏低或高低温逆转,水稻根系生长不良,白根少、黄根多,不能充分吸收利用土壤中的钾素而引起的生理性缺钾。一是在水稻苗期遇到长期低温阴雨天气;二是山区冷浸田、深泥田等因土温低,导致水稻根系发育不良,吸收钾元素能力下降,易发生赤枯病[3]。
烤田不当
当高温期烤田偏重时,稻苗生长受到抑制。烤田复水后,稻苗生长速度加快,对钾素养分需求迅速增加。因稻苗根系生长状况较差,在突然深水条件下又因缺氧等活力下降、吸收水肥能力下降,稻株体内养分和水分供应亏缺,生理性缺钾和在晴热天生理性缺水,导致倒数第2、第3、第4叶叶尖不同程度黄枯和产生褐斑,生长受抑制,表现缺钾症状。这类因稻株体内供需矛盾所引发的病害常会突然暴发。
土壤缺锌
土壤中有效锌含量相对较低时,水稻会出现缺锌型赤枯病,主要症状为病叶先由叶脉失绿黄化,随后出现红褐色斑点,最后变红褐色焦枯。这种病状由叶片基部渐向叶尖、由叶片中部渐向叶缘发展,而缺钾的症状正好相反,是由叶尖向下、由叶缘向内侧发展。缺锌时老叶发脆,缺钾时则不明显。
3 防治措施
改良土壤 通过深耕、增施有机肥等措施,促进土壤团粒结构形成,改造砂土田、漏水田。通过采取冬耕晒垄、水旱轮作等措施提高黏土田和烂泥田的通透性。
增施肥料
对于缺钾的土壤,以基肥和追施穗肥的形式增施氯化钾、硫酸钾等化学肥料,以满足水稻生长发育的需要。砂质土壤因钾离子易流失,则应多次追施。对于缺锌的田块,~ kg/hm2作基肥,%硫酸锌溶液蘸秧根。
加强栽培管理
水稻赤枯病的发生及防治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