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兽共患病:感染病科医生的必修课
黄祖瑚
作者单位:210029 南京,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感染病科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和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的定义,人兽共患感染性疾病是指在人类和脊椎动物之间自然感染与传播的疾病,即人类和脊椎动物由共同病原体引起,在流行病学上又有关联的疾病。世界上已经证实的人兽共患感染性疾病有200多种,我国已发现的也有100余种。上世纪70年代以来,全球范围的新出现传染病(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s,EID)和重新出现传染病(re-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s,R-EID)约有60多种,其中半数以上是人兽共患病。因此,人兽共患病已经成为全世界共同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1]。
一、人兽共患感染性疾病的特征
。在理论上,患有人兽共患感染性疾病的病人和病兽,或携带病原体的人和兽均可成为传染源。但实际上,人兽共患感染性疾病大多是以动物——动物,或动物——昆虫——动物的方式在自然界传播。人作为传染源的人兽共患病较少。
。地球一端存在的人兽共患病将在何时、由何种媒介传播至地球的另一端?这种传播在其内在必然性的基础上往往表现为偶然性,因此就增加了疾病传播的突发性。如鸟类越洋跨洲的迁徙,就可以远距离传播人兽共患病(西尼罗病毒脑炎[2]),其发生很难预测,给防控工作带来困难。
。许多动物在感染病原体后,自身并不发病,呈隐性感染或病原体携带状态,如鼠感染汉滩病毒(肾综合征出血热的病原体)。人类与其接触不易产生警惕,因此易发生感染。蝙蝠、鸟类等动物可在较广范围内自由活动,人们常常在无意识中接触到这些动物的分泌物或排泄物,从而导致感染。
。在人兽共患感染性疾病中,自然疫源性疾病占据重要地位。自然疫源性疾病具有明显的区域性,易感的人和动物一旦进入这一区域,就可能感染而发病。因此,是否进入过某种人兽共患病的自然疫源地,就成为诊断该疾病的重要流行病学线索和依据。
。动物是人兽共患病的主要传染源,接触病兽是感染的重要前提。因此,从事某些特定职业的人员,就更有可能感染某种人兽共患病。如畜牧养殖和皮毛加工者之与布氏杆菌病,养猪场或屠宰场人员之与尼帕病毒脑炎及猪链球菌病,等等。
二、人兽共患感染性疾病发生及传播的影响因素
。全球气候持续变暖,导致热带、亚热带的范围不断扩大,直接影响了动植物生态系统,使生物群落、传播人兽共患疾病的啮齿类动物及昆虫媒介的种属、分布区域和密度等发生改变[3]。
。人类开发大自然的生产活动(如修建水坝、砍伐森林,等)能直接改变天然生态系统的平衡,可导致水源性及媒介传播性疾病的传播(如莱姆病和埃立克体病);人类居住和生活领域的扩大,使野生动物栖息地被破坏,人们暴露于野生动物及媒介物的机会增加,发病增多(如狂犬病);人类为了生产、生活需要进行牲畜家养,人用水源可能遭到牲畜粪便的污染而使人患病(如隐孢子虫病)。
。食品(含蔬菜)的大规模生产,使人兽共患疾病可能在较大范围传播(如空肠弯曲菌及大肠杆菌O157:H7感染);饲料加工工业的发展,虽可满足养殖业的需求,但也发生了由于加工工艺问题导致疾病传播的惨痛教
88-人兽共患病:感染病科医生的必修课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