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 页 共
“斗指己为秋分,南北两半球昼夜均分,又适当秋之半,故名也。”太阳黄经为180度,阳历时间为每年的九月二十二至二十四日。按旧历说,秋分刚好是秋季九十天的中分点。正如春分一样,阳光几乎直射赤道,昼夜时间的长短再次相等,可以说秋分是一个相当特别的日子。从这一天起,阳光直射的位置接着由赤道向南半球推移,北半球起先昼短夜长。《春秋繁录》中记载:“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在天文学上,则把秋分作为夏季的结束和秋季的起先。
每年的9月23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180度时,进入“秋分”节气。“秋分”与“春分”一样,都是古人最早确立的节气。按《春秋繁露·阴阳出入上下篇》云:“秋分者,阴阳相伴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秋分”的意思有二:
一是按我国古代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为四季起先划分四季,秋分日居于秋季90天之中,平分了秋季。
二是此时一天24小时昼夜均分,各12小时。此日同“春分”日一样,“秋分”日,阳光几乎直射赤道,此日后,阳光直射位置南移,北半球昼短夜长。
秋分是中国传统节日二十四节气之一,在每年9月23日或24日,此时太阳到达黄经180度。秋分的含义《月令七十三候集解》:“八月中……解见春分”。“分”是昼夜平分之意,同春分一样,此日阳光直射地球赤道,昼夜相等。此后,阳光直射位置更向南移,北半球渐趋昼短夜长,气温降低,在全国具有普遍意义。
秋分季节民间传统习俗
自古以来,民间对秋分节气特别重视,有许多有关秋分的习俗。比较经典传承的习俗有祭月、拜神、吃秋菜、竖蛋、送秋牛、粘雀子嘴等。
祭月
古代有“春祭日,秋祭月”的流传闻法,那么秋分曾经是传统的“祭月节”,因为秋分节气当天,不肯定是满月,后来改至农历十五中秋为祭月节,所以中秋节来源于传统的“祭月节”。据史书记载,早在周朝时期帝王就有祭月的风俗习惯,我国各地至今遗存很多“望月楼”、“拜月坛”的古迹,比如北京的月坛就是明朝嘉靖年间皇家祭月的地方。
民间的祭月风俗因地域不同形式各异。
北京地区的祭月风俗是,圆月夜,家家户户在庭院里设桌,桌子上放有月宫蟾兔的牌位和面饼、苹果、葡萄等,然后点香点蜡烛对天拜月,拜完后把牌位对着月亮烧掉。还有“男不拜月”的传统。
广东地区的祭
秋分节气的传统习俗介绍大全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