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人力资源现状及其建议
摘 要:河南省农村地区拥有丰富的人力资源,然而农村却长期缺乏优质的劳动力供给。人力资源可以推动经济发展、技术创新和经济转型,因此提高农村人才供给有着非常现实的意义,本文对此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劳动力可以进一步提升边际劳动生产率,从而在此基础上促使产业结构进一步升级,从而加快产业规模化发展,降低产品成本,提升市场占有率,增加利润。
,保障经济持续增长
人力资源因为需要连续、持久投资才能形成一定规模,是一种长期投资,因而有较强的滞后性,伴随着高风险和高收益。我国颁布实施的一系列政策,如养老保险、失业保险等,能够切实给劳动者提供完善的保障体系,为企业发展提供一定的支持。对农民工实施职业技能培训,让更多农民享受优惠政策,有利于提升劳动者的职业技能,提升社会生产率,也可以使劳动者获得更优厚的报酬,提升居民生活水平。
二、河南省农村人力资源存在的问题
在河南省的广大农村,青壮年人力资源大范围向城镇迁移,并且这种迁移大多是单方向的。这就意味着,农村居民向城镇迁移较多,而城镇居民向农村迁移则微乎其微。这种趋势在一定程度上为加快城镇化建设提供了充足的人力资源,但是也造成了农村优质劳动力的流失,客观上扩大了城乡差距。
由于农村发展在我国经济发展中,长期处于弱势地位。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保障不到位以及基础设施薄弱等问题普遍存在,农村产业不完善,产业规模较小,所提供的就业岗位较少。由于缺乏相应的产业条件,造成商业氛围不足,购买力不高,为了改善生活条件,很多农村青壮年选择单向流向城镇谋求发展。
长期以来,由于对农村人力资源投入不够,以及对农村人才教育缺乏足够的重视,导致河南省在人力资源方面的投资,远远低于公共基础设施投资。尽管河南省教育经费总投入与财政性教育经费的支出有所提高,但是由于河南省农村人口众多,而且各个地区的经济、教育发展情况存在严重的不平衡,资金不能切实有效地投入真正需要的农村地区,造成政府扶持效果并不显著。
河南省农村教育经费来源单一,主要是由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民办学校的举办者投入、社會捐赠费用、事业收入等构成。其中,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是农村地区教育的主要经费来源。河南农村教育经费缺乏更多的筹资渠道,与此同时,农村教师工资水平普遍偏低,而且缺乏其他形式的生活补助,很多优秀的教师不得不改行或者迁移到城镇中小学工作。种种现状导致农村地区教育质量偏低,造成了农村学生无法享受到高质量的基础教育,农村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城镇学生存在一定的差距。
目前,农村教育存在很多薄弱环节,同时脱颖而出的学子大多前往城市工作,较少留在农村地区。另外,农村人力资源相关的职业教育培训也比较滞后,培训中所学的知识中理论知识偏多,实用知识偏少,也普遍缺乏具有实用技术培训经验的机构组织。实际所学的知识和农村建设存在较大脱节,造成农村居民参与培训的积极性不高、参与度不高,导致教育资源浪费。
,人才分布不合理
河南省存在人才引进难等问题,人才流失现象严重。在各地区激烈的人才争夺中,经济发达地区的薪资较高,物质条件优越
农村人力资源现状及其建议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