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2009年第 19卷第 3期# 191#
肝硬化中医外治法的研究现状和展望
胡东辉 1 张建军 2
11 湖北中医学院中医系(湖北武汉, 430061) 21 湖北省中山医院中西医结合肝病科
中医外治法是运用非口服药物的方法, 通过刺激经络、他部位皮肤相比, 穴位处皮肤阻抗低、电容大、电位高, 有
穴位、皮肤、黏膜、肌肉、筋骨等以达到防病治病目的的一利于药物透皮吸收。» 水合作用: 中药敷贴可在局部形成一
种传统医学特色疗法。千百年来它以简、便、廉、验等特点种汗水难以蒸发扩散的密闭状态, 使角质层含水量由 5% ~
深受广大患者的喜爱。从三国名医华佗使用麻沸散进行死骨 15% 增至 50% 。角质层经水合作用后, 可膨胀成多孔状态,
剔除和剖腹手术, 到清代外治大师吴师机/ 外治之理即内治易于药物穿透。实践证明, 药物的透皮速率可因此增加 4~ 5
之理, 外治之药亦即内治之药, 所异者法耳 0 的精辟论点, 倍, 同时使皮温从 30e 增至 37e , 加速血液循环[3] 。另外,
中医药外治逐渐积累形成了完善的理论基础和极为丰富的临在没有皮肤的部位, 药物还可直接经黏膜吸收进入体循环
床经验。( 如塞鼻、喷雾、塞肛、阴道坐浴、灌肠等方法) , 通过性较
肝硬化是一种慢性进行性弥漫性的肝脏病变, 属中医好。
/ 鼓胀 0、/ 单腹胀 0、/ 积证 0、/ 虚劳 0 等范畴, 现代医学认 11 3 药物属性辛香类药物如冰片、麝香、白芷、川椒、白
为它是导致肝癌发生的最主要原因, 且具有难以逆转的特点, 芥子、葱白、生姜等经离体皮肤试验证明具有促进药物透皮
加之复杂严重的并发症, 治疗上颇为棘手。综合各类文献及的作用, 同时符合中医/ 引经药 0 的属性, 因此常被有选择
临床所见, 古今对于肝硬化的外治主要包括穴位贴敷法、穴地用于外治组方中。肝硬化外治药物中, 黄芪、附子、肉桂
位注射法、中药肌肉静脉注射法、脐疗法、灸疗法、鼻疗法、等益气温阳之品常用于虚证; 而大黄、芒硝、莱菔子、水蛭
中药灌肠法、中药离子导入和肝病治疗仪等等。以下就外治等行气活血之品则用于实证。通络逐水类如甘遂、商陆、牵
法的作用机制、肝硬化目前临床常用外治法及其相关实验研牛子等的使用则具有广泛性。
究加以综述。 2 临床研究
1 理论基础 21 1 穴位贴敷法中医认为, 穴位是脏腑气血汇集之处, 是
11 1 整体观念外治法同样是建立在阴阳五行、脏腑经络、人体经络脏腑之气聚集和出入体表的部位[4] 。穴位贴敷一方
气血津液等中医学说之上, 以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为理论基面通过间接作用, 即药物对机体特定部位的刺激, 调整阴阳
础。吴师机指出: / 外治必如内治者, 先求其本。本者何? 明平衡, 以改善和增强机体免疫力; 另一方面, 即药物的直接
阴阳, 识脏腑也。0 外治与内治一样, 只有明确病变的阴阳、作用, 药物贴敷于相应穴位, 通过渗透作用, 透过皮肤进入
表里、虚实、寒热, 把握病证的标本、轻重、缓急才能正确血液循环, 到达脏腑经气失调之所, 发挥药物/ 归经 0 和功
地施治和遣方用药。药物在相应部位吸收进入体液, 通过经能效应[ 5] 。肝脉起于足大趾, 上行环阴器, 过少腹, 布胸胁,
脉
肝硬化中医外治法的研究现状和展望_胡东辉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