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和民族解放运动高涨第一节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三维目标】(一)知识目标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俄国二月革命和两个政权并存局面的出现;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苏维埃政府的革命措施;国内外敌人向苏维埃政权的进攻及其被粉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建立。(二)能力目标 1.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条件,培养学生从客观和主观两个方面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及作用,提高学生全面、辩证地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三)情感目标 1. 通过对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进程的讲述,使学生认识:无产阶级政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正确与否,是革命成败的关键。通过对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历史意义的讲述, 使学生认识:十月革命以后,人类历史进入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新时期。 2. 通过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施的分析, 使学生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制定与实施,符合当时苏俄国情,对苏维埃政权的巩固起了重要作用。【教学建议】 1. 本章是世界现代史的第一课, 师生在学习具体内容之前,应从宏观上把握世界现代史的整体轮廓。从时间上看,世界现代史以 1945 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为界, 分为两个阶段: 20 世纪初到 1945 年为第一个阶段; 1945 年以后至 20 世纪末为第二个阶段。从内容上看, 世界现代史是垄断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社会主义的曲折发展、两种社会制度并存且相互对抗、世界人民争取独立、民主、和平与发展的历史。世界现代史大致包括第三次科技革命、资本主义的继续发展、社会主义的曲折发展、民族解放运动与民族独立国家、国际关系等方面的内容。社会主义制度是由俄国十月革命开创的。 2. 关于十月革命发生的历史条件, 建议从革命爆发的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两方面引导学生分析十月革命胜利的原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也应纳入客观条件。 3. 关于二月革命, 应注意两点: 一是其性质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二是工兵代表苏维埃的出现表明二月革命已经超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范畴。 4. 二月革命后的复杂形势可理出这样三条线索:由两个政权并存到临时政府独揽大权; 由列宁提出社会主义革命目标到布尔什维克党中央确定武装起义方针;由临时政府的战争政策到人民革命新浪潮的掀起。以此说明社会主义革命不可避免性。 5 .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可从三个方面理解、记忆:对俄国历史的影响;对世界历史的影响;对人类历史的影响。 6. 关于苏维埃政权的巩固, 可从四个方面归纳其措施:一是政治上的“改造旧的政治制度, 初步建立新生的苏维埃国家制度”; 二是经济上“改变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 三是外交上“结束与德奥集团的交战状态, 退出帝国主义战争”。四是军事上“组建红军,粉碎国内外敌人对苏维埃的进攻”。 7. 关于“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一是要阅读教材,了解 20 世纪 20 年代初苏俄的情况, 记住苏联成立的时间。二是注意把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从实施背景、内容、评价等三方面进行比较,从而得出“新经济政策”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要特别强调的是“新经济政策”虽然是阅读内容,但一直是重点考查的知识点。【教学参考】 1. 布尔什维克党的由来“布尔什维克”一词是和一个新型的革命政党紧密联系着的。要清楚它的来龙去脉,必须回顾一下苏联共产党的早期历史。 1903 年7 月 17日, 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的一个面粉仓库里, 聚集着 43 个人。为了保密起见, 他们在窗户上蒙上了厚厚的红布。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就在这里举行。代表中最年长的一位—普列汉诺夫宣布大会开始。他是大会主席团的主席,列宁是副主席。别看这是在小小仓库里的一次人数不多的集会,但它却是俄国近代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因为在这次会议上诞生了俄国无产阶级政党。“二大”的议程很多,其中最主要的是通过了党纲、党章和选举了党的中央机构。在列宁的坚持下,把无产阶级专政写进了党纲。在选举党的中央机构时, 拥护列宁的占了多数,反对列宁的占了少数, 所以人们就把拥护列宁的一派称为布尔什维克,即多数派,而把反对列宁的一派称为孟什维克,意思是少数派。从此,布尔什维克和孟什维克的名称就载入了党的史册。这就是布尔什维克名称的来历。 2.“阿芙乐尔”号巡洋舰 1903 年, 开始服役。 1905 年, 编入太平洋第一舰队,参加了日俄战争。从 1906 年起,它作为沙俄海军的练习舰,多次参加了大西洋的远航。革命前的俄国是一个军事封建的帝国主义国家。人民不堪忍受沙皇专制的黑暗统治, 不断奋起反抗,革命情绪在水兵当中也迅速蔓延。远航期间,舰上成立了革命小组,沙皇政府曾以“蓄谋暴动”的罪名,进行残酷镇压。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阿芙乐尔”号上的
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