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阶段中轻度智障生日常行为规范养成的探究
【摘 要】小學阶段是一个孩子成长发育的关键阶段,对于轻度智障生也不例外。然而,轻度智障生由于自身缺陷等因素,在成长发育中会遇到一定的阻碍。因此,教师引导轻度智障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以小学阶段中轻度智障生日常行为规范养成的探究
【摘 要】小學阶段是一个孩子成长发育的关键阶段,对于轻度智障生也不例外。然而,轻度智障生由于自身缺陷等因素,在成长发育中会遇到一定的阻碍。因此,教师引导轻度智障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以及生活习惯,对轻度智障生以后的学习和生活发展都极为有利。本文针对轻度智障生行为习惯的养成进行探讨,提出了几点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小学;轻度智障生;行为习惯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13-0286-02
习惯是指人在一定的条件下遇到某种事情会做出反应的行为。通俗来说,可以理解为是一种条件反射。良好的行为习惯能够帮助轻度智障生度过生活和学习上的难关,并且受益终身。轻度智障生由于自身缺陷,相较于正常学生来说会遇到更多的困难,所以,在教师的积极正确帮助下,培养出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为以后更好的立足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各科渗透,形成生活自理能力
轻度智障生先天存在一定的缺陷,但是不能让这些缺陷成为一个学生正常发展学习的阻碍,教师需要创建更加系统化、人性化的教学内容,帮助轻度智障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具体方案如下:
。
轻度智障生的相关培养策略包括文化学习、生活实践、康复训练和基本生活技能这几种,任何一个环节都很重要,首先要培养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通过基本生活技能的培养,让轻度智障生能够像正常人一样生活。
。
对轻度智障生行为习惯的培养不仅仅要依靠教材内容,而应该从轻度智障生的实际生活出发,针对他们在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和身心特点提出有效培养策略。
。
课堂教学不一定就是要在教室中进行的,教师可以适当地改变教学策略,带领轻度智障生到社会公共场所进行学习,穿插有趣的教学活动。
二、学习童谣,建立良好行为习惯
童谣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也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和谐的音律、简练易懂的歌词是童谣最大的特点,童谣是一个人最先接触的音乐,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轻度智障生更愿意听、更愿意学,也可以说是一种口耳相传的艺术形式。童谣唱起来朗朗上口,前后押韵,能够充分激发轻度智障生的兴趣。将一些良好的行为习惯加入到歌词中,使轻度智障生在唱听童谣的过程中刺激大脑,形成一种心理暗示,从而能够引导自身行为习惯。
例如,笔者的班级中,轻度智障生没有良好的课堂习惯,有时候上课铃响了,都不知道要进教室,也会经常做一些我们不能理解的行为,这些行为对于轻度智障生来说可能就是正常的,所以教师要充分发挥积极引导作用。针对轻度智障生的种种问题,编写一些浅显易懂、贴近生活并且有教育意义的童谣。比如童谣《上课》:“上课铃声响,快步进课堂。不说也不闹,安静把课上。这首童谣教育学生要养成上课按时进教室的良好习惯。”这首童谣能教育学生按时按点进教室,从而逐渐养成一个良好的行为习惯。《课间到》:“课
小学阶段中轻度智障生日常行为规范养成的探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