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2016-2017学年高二语文上册《想北平》教学设计 华东师大版.doc


文档分类:中学教育 | 页数:约4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4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4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2016-2017学年高二语文上册《想北平》教学设计 华东师大版.doc《想北平》【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①解决生字、生词,理解文意; ②学习文本对比衬托、类比的手法,以及“以情驭景”的写法; ③品味通俗、简洁、亲切又带有京味儿的语言。 2. 过程与方法: ①培养学生美读和感悟的能力; ②训练学生找关键语句和领悟情感的能力。③训练创新思维能力, 培养他们的写作能力。写文章表达感情时, 不一定要选择雄伟壮观的景物和轰轰烈烈的事情,只要我们的情感是真实的,是浓厚的,那么从小处着手,涓涓细流同样也能打动人心,所以, 我们平时在写作时也可以学以致用,努力做到“情到自然最为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作者对故乡的深切眷恋之情。【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赏析作者恰当选材和鲜明对比等写作手法。难点:作者对北平的感情的开掘。【教学方法】反复阅读,用原句解读,加强文本与自己的对话体验,增进师生间、生生间的交流。【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在人类情感世界的精囊里, 有的可以说, 可以画, 但有的情感却无法诉说。即便是柳永, 尽管他才华横溢, 词赋甲天下,在友人分别之际,也只是“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乡愁也是如此,有人“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老舍生在北京,长在北京,一生 67 年中在北京度过 42 年,最后在北京去世。他也曾漂泊海外多年, 回自然有着独特的感情。这篇文章就是写在 1936 年他在青岛工作时, 就让我们通过阅读《想北平》, 领会作者是如何抒写自己难以言说的浓浓的思乡之情的。二、作者简介与创作背景 1 、关于老舍的常识对于老舍想必大家都不陌生,我想请一些同学谈谈对老舍的认识; 明确:老舍( 1899-1966 ),满族,北京人,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另有笔名絮青、鸿来、非我等。出身于一个贫民家庭。 1918 年北京师范大学毕业后任小学校长和中学教员。 1924 年赴英国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汉语讲师,阅读了大量英文作品,并从事小说创作。 1926 年加入文学研究会。 1930 年回国后任济南齐鲁大学、青岛大学教授。抗日战争爆发后南下赴汉口和重庆。 1938 年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成立, 他被推选为理事兼总务部主任,主持文协日常工作。 1946 年应邀赴美国讲学一年,期满后旅居美国从事创作。中华人民共和、中等职, 参加政治、社会、文化和对外友好交流等活动, 注意对青年文学工作者的培养和辅导, 曾因创作优秀话剧《龙须沟》而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文化大革命”初期因被迫害而弃世。老舍一生著作颇丰,以长篇小说和剧作著称于世。主要著作有: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猫城记》、《离婚》、《牛天赐传》、《文博士》、《骆驼祥子》、《火葬》、《四世同堂》、《鼓书艺人》、《正红旗下》(未完);中篇小说《月牙儿》、《我这一辈子》;短篇小说集《赶集》、《樱海集》、《蛤藻集》、《火车集》、《贫血集》; 剧本《龙须沟》、《茶馆》, 另有《老舍剧作全集》、《老舍散文》、《老舍诗选》、《老舍文艺评论集》等。 2 、这篇文章的创作背景这篇文章写于抗战爆发前夕的 1936 年。 1936 年的老舍正在青岛的山东大学任教,而那时的北京不但失去了”已经有八年, 并

2016-2017学年高二语文上册《想北平》教学设计 华东师大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4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cjc201601
  • 文件大小109 KB
  • 时间2016-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