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礼仪小诗歌
新世纪 好少年 讲文明 懂
礼貌 见老师 老师好 一句话 不离口
谢谢你 对不起 常用语 成习惯
红领巾 佩带好 仪表正 人人爱
胸挺直 腿站好 手放平 收起腹
站如松 坐如钟 卧如弓 行如风
不追逐 不打闹 .这事
让妈妈知道了,,
说:鞋子大了,就容易掉,鞋子太紧了,,由
,立即把我抱入她的怀中.
还有一次,我放学正要回家,突然下起了大雨,我在门口站了很久,才见到妈妈
,身体微微颤抖着,我连忙那过伞来,挡住她身上的雨
,我和妈妈换了身衣服,我叫妈妈躺在床上,
女节那天,我决定给她一个惊喜.
爱,好似一座桥梁,妈妈的养育之恩,我永远都不会忘记的.
祝你身体健康! 您的女儿 陈 2011年3月8日篇二:古诗文中的礼仪文化
古诗文中的礼仪文化
〔南川西路中学 李婷〕
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传统礼仪文化源远流长,特别是中国的古诗文绵延了几千年,植根于中国的历史,保留了中华民族传统文明礼仪的精髓,是中华民族文化永远的根。选入中学教材中的古诗文反映传统礼仪的篇目很多,而且涉及礼仪的面也很广。所以,在中学语文的古诗文教学中渗透文明礼仪教育,不但能将文明礼仪教育常态化,而且也是古诗文教学担负文化教育责任的重要价值表达。根据传统文明礼仪的形式以及在教材中呈现方式的不同,古诗文教学在渗透文明礼仪教育时,可采用不同的方法手段。
一、直接讲解
教材中有些涉及文化礼仪的内容,因为时代久远,流传下来已不多见,与学生的现实生活会有不小的隔膜,所以阅读起来会有一些障碍。这就需要教师直截了当做一阐释。例如,在教学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时,不少学生对文中提到的“修禊事也”、“流觞曲水”一无所知。这时,教师可以在收集一些相关资料后,为学生做详细讲解:“《后汉书·礼仪志上》曰:‘三月上巳,官民皆洁于东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疢为大洁。洁者,言阳气布畅,万物讫出,始洁之矣。’也就是说,‘上巳’这天,人们要相携往水边焚香沐浴,以祓除不祥,这就是‘
修禊’。修禊祭祀仪式后,进行曲水流觞的活动,尤为文人所喜爱。流觞,也称‘流 杯’,就是投杯于水的上游,听其流下,停在何处,则其人取而饮其酒。”这样,学生一方面了解了中国古代的传统风俗礼仪,另一方面也体会了文本中传达的那种魏晋雅士文人的流风遗韵。
二、结合文本
古诗文中的很多篇章与传统文明礼仪的内容血肉相不可分割。这时候,教师只须结合文本,适当点拨,就能水到渠成,让学生心领神会。《陈情表》是高中语文的名篇,李密想辞谢晋武帝的再三征召,在封建社会里,辞诏的话可不是那么好说的,稍不留神便会以“不忠”之罪招致杀身大祸。为此他找到了一个响当当的政治依据,这就是晋武帝自己提出来的“以孝治天下”的口号。在这里,教师可以适时点拨“孝悌”这一传统文化礼仪:孝,指对父母要孝顺、服从;悌,指对兄长要敬重、顺从。孔子非常重视孝悌,把孝悌作为实行“仁”的根本,提出“三年无改于父道”、“父母在,不远游”等一系列孝悌主张。孟子也把孝悌视为基本的道德标准。秦汉时的《孝经》则进一步提出:“
文明礼仪古诗词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