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的故事》教案
教学目的
1、理解并识记生字、难词.
2、理解梁实秋及《雅舍小品》。
3、分析文章写法。
4、理解文章主题,谈谈启发。
5、背诵文段。
教学课时
二课时.
教学内容及步骤
第一课时
一、检查预习,朗读《猫的故事》教案
教学目的
1、理解并识记生字、难词.
2、理解梁实秋及《雅舍小品》。
3、分析文章写法。
4、理解文章主题,谈谈启发。
5、背诵文段。
教学课时
二课时.
教学内容及步骤
第一课时
一、检查预习,朗读课文。
1、词语音、义。
2、简介作者、作品.
二、老师小结及补充.
1、梁实秋(1903—1987),名梁治华,字实秋.(朱自清,原名自华,源于东坡:“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 朱自清的 “号” 。)(精品文档请下载)
曾以秋郎、子佳为笔名。散文代表作《雅舍小品》,文调雅洁,文笔机智幽默,内蕴丰盈,追求“绚烂之极趋于平淡”的艺术境界。曾穷四十年之力翻译《莎士比亚全集》。(精品文档请下载)
补:莎士比亚(1564—1616),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戏剧家和诗人,出生于沃克郡斯特拉特福镇。曾为贵族看马,作过剧院杂役。被誉为“人类最伟大的天才”“时代的灵魂”。剧本39部,两首叙事长诗,《十四行诗》(154首),代表作品:《哈姆莱特》、《李尔王》、《麦克白》等。(精品文档请下载)
2、《雅舍小品》.“雅舍"地处重庆北碚城郊,考虑到邮政方便,取友人龚业雅名中一字,名为“雅舍”。共六间房。1940年发表10篇 “雅舍小品”,1949年,和其他24篇合为《雅舍小品续集》,后又出《雅舍小品续集》、《雅舍小品续集》、《雅舍小品四集》。其流播海内外,:“译介莎翁戏剧别人可以承担,但写《雅舍小品》恐无人能替。”(精品文档请下载)
三、讲析问题。
1、 “我"对此事的感悟?
2、猫把小猫“不知运到什么地方去了”。假设你是 “我”,此时是怎样的心情?
3、学生自由提问、讨论、答复.
四、作业。
1、熟读课文,背诵文段。
2、试做课后第三题。
3、试概括文章写作特点。
4、课后阅读郑振铎《猫》并和本文比较。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1、背诵。
2、默写。
二、讲析。
1、写作特点:
(1)线索明晰。
叙事线索:闻猫声;见猫迹、设计捕猫、猫被捉、惩猫;(开端、开展)
又闻猫声,又见猫迹,又欲捕猫 猫哺小猫.(高潮、结局)
情感线索:不安,不耐烦,按捺不住,(捉住)并无信心(想捉),(惩猫后)高枕而眠,要用重典。情感:我对 “猫”的憎恶、恼怒。(精品文档请下载)
怒火消去
天地之大德曰生 情感:我对“猫"的赞叹.
“伟大的母爱”
小结:抒情上的欲扬先抑的写法。
(2)语言富于变化、幽默诙谐。
文白结合.“卖水萝卜的,卖硬面饽饽的,都过去了,除了值更的梆子
……”直白爽快,接近口语。文中另有文言色彩较重的词语:“如是者数日”,表厌恶之情;“一之已甚,岂可再乎?"表现了“我”的不耐烦。文白结合,语言富于变化,使语言摇曳生
猫的故事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