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研究
摘 要:民间音乐是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繁荣,民间音乐面临着传承的难题,但文化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来说是根本,因此,如何在新时代让民间传统音乐得到更好的保护间音乐的受众所生存的环境早已和过去生活地方不同了,社会环境、欣赏方式、活动的档次和范围都会影响听众的评价和选择,并且很多时候听众对于民间音乐的看法都是参考媒体评论,自身价值并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很多时候都是商业活动作祟,过度的商业开发和舞台化演义给民间音乐带来的是深重的伤害,而在此过程中,听众并不能做到客观鉴别民间音乐的价值。
二、非遗视角下民间音乐的保护路径
(一)加大政府扶持力度,构建多元化立体保护体系
首先,政府应该加快完善民间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法规建设,并根据具体情况出台一些扶持政策,让非遗视角下的民间音乐保护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其次,政府要加大对民间音乐传承人的重视,通过资金补贴等方式挽救那些濒临灭绝的音乐种类,并安排专人整理,在传承人愿意的条件下,鼓励其招收徒弟传授技艺,搭建合适的平台让优秀民间音乐走进校园、走进社区,这样不仅有利于提升传承人的创作积极性,还能有效保护音乐遗产;最后政府还应重视相关基础设施建设,包括一些民间音乐的培训中心、作品集中展示区以及重要藏品保管区,在满足群众需求的同时也弘扬民族传统文化。
(二)构建与完善民间音乐非遗保护责任机制
非遗保护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仅仅是开始,从搜集资料到获得批准耗时耗力,而保护和传承则是一代又一代人的责任。目前我国的非遗保护存在的主要问题就是管理不力,因此需要建立和完善民间音乐非遗保护责任机制,确保各项工作顺利开展。政府牵头,建立多级监管机制,明确责任主体以及工作重点,定期检查和考核,将监管落到实处;加强项目问责,针对那些在民间音乐保护工作过程中有突出表现的组织和个人进行奖励和表彰,同时对工作不到位的部门和单位给予严厉批评,倘若对民间音乐类的非遗文化场所造成了实质性损害的,要依法追究相关人员责任,并给予行政处分;最后就是资金保护方面,要有科学的规划,确保各项经费花在刀刃上。
(三)加强理论研究及保存工作
近年来,在多方力量的作用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为了一个关注度极高的话题,很多人开始注意这方面的信息,也在行业内掀起了一股研究的热潮,当然也取得了一些成果。打开百度浏览器,搜索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就会弹出上千万条信息,正因为这样,要求从事非遗保护的相关人员不断加强民间音乐的理论研究,为人们更加深入了解民间音乐类作品提供更多可参考的资料,同时还要注重保护濒临失传的音乐种类和作品,它们都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四)构建相关的民间音乐非遗数据库
文字和图片资料的缺陷在于保存起来比较繁琐,而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很多资料都可以得到更充分、更完善的保存,因此,非遗保护也应与时俱进,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建立非遗数据库,在充分考察各个地方的民间优秀作品之后,将其详细资料录入数据库存放,方便相关人员随时了解民间音乐的具体发展情况并及时更新相关的信息,让优秀民间音乐得到最大程度留传。
三、非遗视角下民间音乐的传承路径
(一)加强民间音乐非遗教育
民间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研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