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因素对冠心病的影响
摘 要:冠心病是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其发病率和病死率逐渐增加。冠心病的传统危险因素仅能解释部分病例,随着社会的发展,个体的应激状态、情绪、人格特征和社会支持等社会心理因素与冠心病的发生、发展影响[14]。
应激
应激是个体对紧张刺激的一种非特异性的适应性反应,是决策心理活动中可能会产生的一种心理因素。其中,应激性生活事件,是指在生活中需要作适应性改变的环境变故,是造成人们产生应激的重要原因。张国富[4]等人通过调查问卷研究发现,如果病前经历了负性生活事件的冠心病患者,在这种反复发作的慢性病程中应付方式会日趋消极。应付方式在某种程度上能够反映出个体的个性特征,同时它也影响着个体对应激的评价。如果个体采取的是认知探索和行为探索的应对方式,那么他或许能避免由于应激带来的负面影响。但是个体采取的是认知回避和行为回避的方式,那么他可能会产生心理危机。根据Selye[15]提出的一般性适应综合症,认为应激反应要经过三个时期,分别是警戒期、抵抗期和耗竭期。警戒期阶段,机体通过激活神经系统来对抗应激源,保持有效行动并做好准备;抵抗期阶段,在神经、内分泌系统的协调下,机体可以忍耐并保持与应激源作长期抗衡的状态;到了耗竭期阶段,机体因为对应激的生理、心理能量的对抗导致耗竭而需要得到及时的休息与能量补充。倘若个体在面对应激时,一味地采取消极的应对方式,此时,应激对于冠心病的发生阶段而言,它是一个诱发因素。应激就像是一个入侵者一样,在个体的机体处于衰竭的情况下,打破了机体的平衡,使得机体往疾病的方向转移。 情绪
情绪是指个体根据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求而产生的态度体验,是对一系列主观认知经验的统称。而体验主要有肯定的和否定的两极分类,肯定的体验如愉快、欣喜等,否定的体验如悲伤、焦虑等。良好的情绪对于个体保持健康具有重要的作用。如果个体持续地出现消极的情绪,那么他将长期处于紧张的状态而导致机体衰竭,诱发疾病的产生。此外,持续消极的情绪容易使个体采取消极的防御机制,使个体不能正确地认知、评价自己所面临的遭遇,如患病,进而导致医生和个体无法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这对于治疗而言是十分不利的。应优优等通过对125例患者的研究发现焦虑是诱发冠心病发病的独立且重要的危险因素,同时冠心病伴发焦虑抑郁的比例会显著高于非冠心病组伴发焦虑抑郁[16]。负面情绪中的焦虑与抑郁会影响冠心病的发病与预后,是冠心病的一项独立危险因素[17]。通过日常生活经验我们可以发现,当一个人处于焦虑或者愤怒的状态时,他的心跳会加快。甚至有临床观察发现,处在这种状态下的个体红细胞的数量激增,血液凝聚加快,血液上升,心律不齐,而这些症状是会诱发心肌梗塞、猝死等疾病的发生。相反,在任佳豪等人的研究中发现,如果根据冠心病患者的不良心态给予针对性的护理,能对控制冠心病的延伸产生积极的作用[18]。因此,情绪的好坏与冠心病的发展息息相关,不良的情绪会使冠心病患者的病情恶化,而病情的恶化又会增加个体焦虑、紧张等不良的情绪,产生恶性循环。而良好的情绪、心态,能促进患者的康复。
人格特征
相关研究证实,个体的人格特征与疾病之间存在十分紧密的联系, 个体的人格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心理、生理的健康发展,某些人格特征与有某些特定疾病具有相关关系[19]。美国医学家Friedman和Roseman在研究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心身反应时,把人格分成A、B两种类型,并提出说A型人格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20]。而A型行为类型与高血压、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的关系也已经被明确了。根据行为主义理论,当个体的刺激受到奖励后,其行为会得到阳性强化,当今的社会发展正造就越来越多的A型行为模式者[21]。通过调查研究发现[22],A型人格者的行为特征主要有以下几点:有远大的抱负、竞争意识强烈、好胜性强,情绪易波动,好斗、缺乏耐心;有时间紧迫感与追求高效率等特点;常同时进行多种思维与动作,言语与动作的节奏快。从这些行为特征我们可以发现这样的人群将会常常处于应激的状态下,而应激会使得个体的交感神经处于兴奋状态,表现为血压升高、动脉收缩等,导致神经内分泌系统的紊乱,最后引起代谢功能的紊乱,从而引发了冠心病。宋晶晶采用A型行为问卷对40例冠心病患者与对照组40例进行测试比较,发现A型行为模式与冠心病具有相关关系,即A型行为者更容易患冠心病[23]。涂群芳和魏友平通过把60例冠心病患者按照患者行为分为A型行为冠心病患者的实验组与B型行为冠心病患者的对照组进行研究发现,A型行为是诱发冠心病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A型行为患者发生紧张,使交感神经兴奋、血浆儿茶酚增高,导致病情的加重[24]。因此,总体来说,具有A型
社会心理因素对冠心病的影响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