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案正义的实现:从司法解释到法律行为解释论文提要:本文首先从宏观视角,通过对《合同法》第 114 条第 2 款及其解释适用情况的考察,发现司法解释在实现个案正义中的理想作用未充分实现。接着深入分析司法解释理想作用部分失灵的原因,即司法解释能充分实现个案正义的理论预设(即法官按司法三段论裁判)存在问题,以致危及当事人的意思自治。最后提出在民事审判中实现个案正义的出路,即以尊重当事人的意思自治作为实现个案正义的标准,以法律行为解释为实现个案正义的手段,在此基础上作出具有合理可接受性的裁判;在指出此裁判模式的潜在风险的同时,设计了相应的控制手段。关键词:司法解释个案正义法律行为论文下载按照诉讼法的要求, " 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 须" 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 。为确保查明事实、正确适用法律,需为法官提供更精确的裁判指南。因此,司法解释 1 不断出台,以期填补法律的抽象性与个案的特殊性间的鸿沟,将法律的普遍正义精准地投射到个案之上。司法解释的必要性和正当性即在此。 2 司法解释作为对接法律与个案的桥梁,在法官运用司法三段论 3 裁判个案时的应然作用为:既是法官实现个案正义的手段(在裁判过程时运用司法解释精准地" 涵摄" 案件事实),又是实现个案正义的目标(正确适用司法解释以做出当事人信服的裁判)。在民事审判领域, 4 近年来,尽管司法解释大量出台,法官的业务水平不断提升,但困扰法官和法院管理者的问题是:很多" 事实清楚、法律适用正确" 的裁判却无法让当事人信服。 5 民事审判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间差距形成的原因何在,法官应如何突破此困境呢?通过精细的司法解释,借助司法三段论真的能将法律的正义之光普照到所有个案当事人身上吗?本文借助立法后评估技术, 6 通过对司法解释在司法实践中的运行情况的实证观察,试图做出一种可能的回答。一、管窥:司法解释在实现个案正义中的实然作用本文首先选取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以下简称《合同法》)第 114 条第 2 款及相关司法解释的民事判决作为研究切入点,从宏观视角,观察司法解释在实现个案正义中的作用。(一)《合同法》第 114 条第 2 款及司法解释适用情况《合同法》第 114 条第 2款 7 的核心价值是通过调整违约金以实现合同公平的价值目标,为将该价值精确地赋值到个案之上,出台了系列司法解释。 8 为更好地对《合同法》第 114 条第 2 款及其司法解释进行立法后评估,本文从北京市法院内" 搜案" 系统抽样出 CY 区法院 2005 年和 2011 年做出的" 违约金调整判决" 共 224 份(其中 2005 年 88 份, 2011 年 136 份), 9 并设计了 5 项指数用于分析法律及司法解释对法官及当事人的影响情况:其中 4 项为影响法官的指数,分别是频度指数、深度指数、精度指数和公正度指数, 1 项为影响当事人的指数,即信服度指数。下面逐项介绍并分析: 1. 频度指数:通过分析法律或司法解释在判决中的引用频率,评估其对法官裁判影响的广度和范围。法律或司法解释在司法实践中被引用的频率越高,说明对法官的影响越大。该指数计算公式为: 在 224 份样本判决中,认定
个案正义的实现:从司法解释到法律行为解释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