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昌春秋楼的历史沿革
摘 要:春秋楼创建于元至元八年(1271),经元、明、清历代多次修葺,建筑规模逐步完善。文章从发掘出来的历代碑刻出发,对春秋楼的创建、重修时间和关羽的简单经历进行梳理,探寻许昌春秋楼的历史沿革。
株,亦森森然茂矣。乡人仰之者,俨然有王者之像。落成之日,属余记,以照永久……”记载了创建关王庙的规模和捐资者的姓名,记述比较详细。但是,此记载又像是对旧庙重修的意思,碑文中的“旧有庙”建于何时,就不得而知了,有待于进一步考证。
明景泰六年(1456),许州知州刘绥、许州判官吴暹等倡立《关王辞曹操之图》碑,其背面附有《关王辞曹归刘图记》碑文,记述了关羽生平简历和在许昌所建的功德。其文曰:“……王之灵应显著,不可一二计,兹特举其充者言之耳。受界朝褒嘉之隆、享千载庙食之盛,亦惟申其报而已。书日:记功,宗以功,作元祀。故天下建祠以崇奉之者,亘古今而莫之俨也。矧许之祠堂,世所谓一宅分两院之故基(汉魏故城在现市区东南)。而王之遗像端严若生,绘辞曹故事于壁,观者莫不骇心而惊目。义勇武安王之褒封,宜其超汉唐而历宋元,有加而无已也……许节判吴公暹以从事告,旋谒庙行香,惕然有感于中,思欲撤其旧而新是图,纪辞曹故事以永久。且曰:绘之于壁,孰若镌之于石……于是捐资贸石,命工图像,述关、曹追别灞陵之迹,乃为万世观鉴。”此碑为春秋楼留存最久的碑刻,主要记述许州知州刘杰、判官吴暹等倡导将关羽辞曹、灞陵桥挑袍故事壁画刻石留存的记载。
到了清代,春秋楼的名称随着关羽封溢的提高由“关王庙”改称“关帝庙”。康熙二年(1664),《重修关圣帝庙大节亭碑记》称关羽为“山西夫子”,与孔夫子齐名。并赞关羽:“其君臣、兄弟、朋友之谊,以一身克全之。而其大节之显著者,尤在客于许昌之时……(帝之)庙祠特遍天下,唯兹许昌实帝所尝游之地,尤帝节所最著之地,则许人知帝特详,爱敬尤有独至者。州治东南隅相传为帝旧居址,有庙然,前后寝宫门楹,视他祠独盛其正殿拜度前有大节亭,颇壮丽,固已多历年所矣,顷因风雨连旬,竟至倾圯。弼(胡良弼,许州知州)见之深怵于心,捐资鸠工更新之,不数日落成焉。”记述了关羽忠义之大节在许昌最为显著,许昌人对此最为清楚。因此,许昌的大节亭(即春秋楼)应该保存得更完好。
在发掘的春秋楼碑刻中,有《两院英风庙》的记载。,,长方形。碑文字数不多,全文是:“许治东南隅,有关帝‘两院英风庙’,累世重修,不可胜述,第震风凌雨,殿宇墙垣渐近剥落。善士王植兴等齐开金囊,焕然一新。又于禅院东房前,建角门两间,无事严闭,致住持得以静心修养。又于东北闲地,建瓦屋四间,以备歌舞、酹神时,为优人住宿之区。功成告竣,众善姓名勒之于石,以励后世,是为记。”后列捐金者姓名百余人,此碑年号已毁,无从查考,但为清代所立无疑。
还发掘出清代乾隆年间碑刻两通,一为乾隆二十一年(1756)《重修关帝庙碑记》,此碑已被凿毁,只残留碑的篆额和年号可以辨认。另一通是乾隆五十六年(1791)所立,为《重修昭烈皇后祠、问安亭碑记》,部分碑文已被磨损,无法辨认,但大部分碑文保留完好。碑文前一部分写道:“关帝庙其东别为一院,后则帝之三代祠,前为昭烈皇后祠,又前为问安亭,父老世传谓此。关帝入许时,秉烛达旦处也。及余牧许拜谒之下……就倾圮,爱谋许之人士,
许昌春秋楼的历史沿革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