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绪论-PPT课件
中医护理学电子教学课件
程晓亮
绪 论
目的要求
。
;中医学历史源流各阶段的特点及成就。
[学时]:2:
著《洗冤录》是
世界上最早的一
部法医学专著。
5 .金元四大家:
各具特长的医学流派,他们冲破了泥古不化,墨守成规的陋习,指出:“古方今病,不相能也”,有力地推动了中医理论的发展。
刘完素(字守真,后人尊称刘河间)
学术观点:倡“六气皆从火化” “五志过极皆能生火”。倡导火热论 ——寒凉派
代表著作:《素问玄机原病式》
张从正(字子和,号戴人)
学术观点:“邪去则正安”。倡导祛邪论 一一攻下派
代表著作:《儒门事亲》
李杲(字明之,号东垣老人)
学术观点: “内伤脾胃,百病由生”补土派 。
代表著作:
《脾胃论》
朱震亨(字彦修,号丹溪翁,后人尊称朱丹溪)
学术观点:倡相火论、“阳常有余, 阴常不足”称为滋阴派。
代表著作:
《格致余论》
姓名
派别
学术观点
代表著作
刘完素
寒凉派
火热论、倡“六气皆从火化” “五志过极皆能生火”
《素问玄机原病式》
张从正
攻下派
祛邪论“邪去则正安”
《儒门事亲》
李杲
补土派
“内伤脾胃,百病由生”
《脾胃论》
朱震亨
滋阴派
相火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
《格致余论》
㈤明清时期—医学理论的系统与深化
1. 集古代中医基础理论之大成,出现
大批集成性著作。如楼英的《医学纲目》、
王肯堂的《证治准绳》、张介宾的《景岳
全书》和清·吴谦等的《医宗金鑒》等对历
代医学领域的进展进行了归纳总结。
2 .大胆提出了一些新创见:
① 赵献可,张介宾提出了“命门学说”,探讨
生命的起源和生命的原动力。
指出“命门”中所藏的阴阳水火是人身脏腑
阴阳之根本。
② 李中梓明确提出“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
天之本”的重要论断,使中医藏象学说得到
了深化。
3. 温病学派的形成与发展
温病:为热性病的总称,以急性发热,
热象显著为特点。
温病学:是研究四时温病的发生,发
展规律及其诊治方法的一门临床学科。是
与外感热病作斗争的经验总结。
明·吴又可:
著《温疫论》,是我国第一部温病学专著。指出“温疫”的病因是一种异气所感。提出“戾气学说”。是医学史上第一位温病学家。
清·温病学理论日趋完善,在因、证、脉、治方面形成了自成一体的有完整理论体系的独立学科。涌现出温病四大家:叶天士,吴鞠通,王孟英,薜生白。
清代温病四大家的突出成就
⑴叶桂(字天士、号香岩)
⑵薛雪(字生白)
⑷王士雄:字孟英,著作《温热经纬》,汇集古今温病学成就,集十九世纪温病学之大成。
4. 明·李时珍著《本草纲目》是一部科学巨著,总结了我国十六世纪以前药学的成就, 集明以前医学之大成。被译成英、法、德、日、朝等多种文字、广泛流传。该书载药1892种,附方11096首,以药物的自然属性和生态条件为分类基础,分为16纲60类。
中医药巨著《本草纲目》
5. 清·简明实用的本草和方书陆续出现。大大地丰富了中药学宝库。
如汪昂《本草备要》、黄宫琇《本草求真》著。
6 .清·王清任著《医林改错》,发展了瘀血致病理论,倡导活血化瘀的诊治方法。
王清任著《医林改错》重视解剖,改正了前人解剖方面的错误,并发展了瘀血致病的理论。创立六腑逐瘀汤。
㈥近、现代—西学东渐笼罩下的中医
近代,鸦片战争以后,隨作社会制度的变更,西方文化和科技的传入,中西文化出现了大碰撞,中医理论的发展,呈现新旧并存的趋势。
建国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中医事业的发展,大力提倡“中西医结合”,继而倡异以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医。中医学发展有以下特点:
1、中医学理论经过梳理研究,而更加系统规范。
2、用哲学、控制论、系统论、信息论现代实证科学等多学科方法研究中医学,大量专著和科研成果相继出现。
3、对中医理论体系构建的思维方法进行研究,探讨中医理论概念的发生之源和发展创新之路。
近30年来,随着整个中医事业的发展,中医基础理论的整理、继承和研究,亦取得了相当的成绩,特别是近几年来,中医学基础理论已经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基础学科,无论在文献的系统整理和理论的实验研究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三、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中医学-绪论-PPT课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