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发热推拿
眉山市彭山区中医医院针灸科
朱丽莎
编辑ppt
一、概念
中医发热指体温高于正常,或体温不高,但自觉发热,或扪之发热。发热是临床常见症状,涉及各大系统和多种病症。小儿体属稚阴稚小儿发热推拿
眉山市彭山区中医医院针灸科
朱丽莎
编辑ppt
一、概念
中医发热指体温高于正常,或体温不高,但自觉发热,或扪之发热。发热是临床常见症状,涉及各大系统和多种病症。小儿体属稚阴稚阳,不耐火邪,一旦发热,多引发咳嗽、哮喘、惊风、抽搐和虚脱,甚至关乎生命。小儿发热临床多见因肺系疾病引发。
编辑ppt
二、病因
引起发热的原因很多,有外感和内伤因素。
外感发热起病急,病程短,属实证;
外感风寒发热为正邪相争和肺卫郁闭所致;
外感风热为正邪相争和风热本身特点所致。
编辑ppt
二、病因
内伤因素分阳盛和阴虚两类。
阳盛以但热不寒,或高热烦躁,或日晡热为特征;起病急,进展快,为实证;
阴虚以低热、潮热、盗汗为特征;起病缓,病程长,常反复发作,为虚证;
此外饮食积滞,郁久而发热;情志不遂,肝气郁结,气郁可发热。
编辑ppt
三、诊断要点
-38℃为低热,-39℃为中热,-40℃为高热,高于41℃为超高热。
,但自觉局部或全身灼热。或医生触摸其体表感觉发热,或见五心烦热,面部潮红。
血常规见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可增高,或血中培养出致病菌。
编辑ppt
四、治疗
(一)治法
调整阴阳为发热的基本治疗原则。
“热者寒之”和“壮水之主以治阳光”为发热治疗的基本方法。
编辑ppt
(二)基本方
清肺平肝(1-3分钟)
水底捞月(先揉内劳宫约20圈,后以拇指指腹从患儿小指根,经小鱼际至小天心,再经大鱼际内侧进入掌心,环形运至内劳宫,一拂而却,操作10次左右)
清天河水(2-3分钟)
推天柱骨(先以手掌从上至下轻拍,继则下推至局部潮红)
推箕门(先以手掌从下至上轻拍,继则从下至上推,令局部潮红)
摩涌泉(约1分钟)
涌泉:位于足掌,前1/3与中1/3交界处的凹陷中。
编辑ppt
五、辨证论治
外感风寒为恶寒重,发热亦重,头身疼痛,无汗,头昏,脉浮紧;
外感风热见恶寒轻,或恶风,发热汗出,咽喉肿痛,口渴,舌质红,脉浮数。
治法:祛风散邪,透热达表。
编辑ppt
外感发热
基本方重点操作清肺平肝,清天河水。加掐揉二扇门(2-3分钟,开宣腠理,发汗解表),掐揉小天心(3揉1掐,约1分钟,疏通经络,发汗解表),拿风池(1-2分钟,祛风发散,风寒风热均宜),拿肩井(1-3)分钟,升散之力强,发散在表邪气)
其中外感风寒加揉外劳宫(1-2min,温经通络,发散风寒)
风池:在枕骨下,当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中。
编辑ppt
体温一般在38℃以下,脘腹灼热而四肢冷,脘腹胀满,膨隆,叩之如鼓,不思饮食,口臭,烦躁不安,夜卧不宁,恶心呕吐,或泻下臭秽如败卵,舌苔腻,脉濡或滑,指纹紫滞。多有伤食史。
治法:消食导滞,清热化积。
编辑ppt
天柱骨:颈后发际正中至大椎穴成一直线;清热、降逆
食积发热
基本方重点操作清天柱骨。加清胃经(3-5分钟),清大肠经(1-2分钟),退六腑(2-3分钟),以上三法为通腑泄热要穴,能消积导滞,釜底抽薪;捏挤板门(10次),掐揉四横纹(10遍),运内八卦(1-2分钟),以上三法为消积导滞之常法,能化积和胃,行气除烦;捏脊(3-20遍,化积升散,利于退热),腹部操作(揉全腹3-5分钟,顺逆时针各摩腹3-4分钟,能行气消胀,除烦)。
编辑ppt
发热绵绵,恶风自汗,神怯气短,反复感冒,面色萎黄或苍白,舌淡,苔白,脉细无力,指纹色淡。多见于素体虚弱,或大病久病之后。
治法:益气清热,调和营卫。
编辑ppt
气虚发热
基本方加推上三关(3-5分钟,能补、能温、能升提气机,切中气虚发热病机),补脾经(1-3分钟,补土生金,益气升提),揉肺腧(2-3分钟,补肺气,强卫表,调营卫),拿肩井(1-3分钟,升提气机,发散郁闭之气而退热)
肺俞:背部,第三胸椎棘突下,。左右各一
编辑ppt
长期低热不退,夜间为甚,或午后潮热,手足心热,盗汗自汗,心烦,躁扰,夜啼,口干舌燥,舌红少津,脉细数无力。本证常见于高热之后,或慢性消耗性疾病,或大病之后。
治法:养阴清热。
编辑ppt
阴虚发热
基本方重点推箕门,水底捞月,摩涌泉。加补肾经(1-3分钟),二人上马(1-3分钟),二穴有滋补肾阴,退虚热之功;点揉
小儿发热推拿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