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年3月30日
学海无涯
页码:第- 2 -页共10页
“问”问题中的学问
我们的教学目标往往定位于把有问题的学生教成没问题,而不是把没有问题的学生教得有问题,敢于并善于提问题。
学习就是做学问,教学就是中的主体地位,它对学生思维的自觉性、批判性要求较高。不仅如此,元认知提问可以激发学生的自我意识,促使学生思考认知活动的特点、策略,使学生的认知更加清晰、规范和准确。
但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多数提问停留在认知问题方面,所提问题较少涉及元认知方面的内容。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观察学生的认知行为和情绪反应,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特点,正确把握学生的元认知状态,通过设计合理的元认知提问内容,以引导学生认知活动的高效进行。同时,教师也要鼓励学生进行元认知方面的自我提问,通过借助于元认知提示语的教学和学习,来增强学生的元认知提问意识,让学生掌握元认知提问的方法。避免一"问'即"发'的浅问题和"问'而不"发'的难问题
时间:2022年3月30日
学海无涯
页码:第- 3 -页共10页
三、"问'谁
学生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不同学生基础不同,理解能力不同,思维方法也不同。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让哪些学生回答问题,确实是一门值得深究的学问。如果让学习困难的学生回答问题,往往会出现答非所问的尴尬局面。但如果只让少数尖子学生回答问题,那么多数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就难以暴露。为此,教师在课堂提问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差异性、层次性,尽可能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让全体学生都有参与体验的机会。
"问'的对象的确定与问题的难易直接相关。所提问题太难太深,超越了学生的智力水平,学生就会感到望而生畏,丧失回答问题的信心和勇气;问题太易太浅,低于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学生无须思考即垂手可得,又失去了提问的意义。所以教师提问应避免一"问'即"发'的浅问题和"问'而不"发'的难问题。
一般而言,问题的设计应以班里中上等学生水平为基础,这样既有利于激发、维持优良水平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又有利于促进中下等水平学生向优良水平靠拢,从而提高全体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问题的设计应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层层递进。《礼记学记》中载:"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时间:2022年3月30日
学海无涯
页码:第- 5 -页共10页
不能为问而问,总是提一些毫无启发性的短平快问题。
四、"问'与"启'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真正开启学生的思维,必须致力于提高"问'的艺术,其中最重要的是提出的问题要启发学生思考。但在教学实践中,经常出现"问'而不"启'的现象,其主要原因:一是不知如何引导、启发;二是有些教师把提问教学等同于启发教学。其实两者是有不同的,"提问式'只是"启发式'的外在形式之一。只有问没有启,学生的智慧大门是打不开的。要做到"问'中有"启',有"启'有"问'。
首先,教师设计的问题应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不能为问而问,总是提一些毫无启发性的"短平快'问题。在现实中,有些教师为了实施启发式教学,变"满堂灌'为"满堂问',一堂课几乎全是教师习惯性地提问,表面上学生思维很活跃,其实一个个简单肤浅的问题就像一条条无形的绳索,禁锢着学生思维的拓展,让学生的思维始终在教
“问”问题中的学问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