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公司治理)成都市环境治
秋两季秸秆无序焚烧产生
的大气污染。启动了“成都市大气环境气象监测预报与服务应用研究和系统建设”
可行性研究,着眼从预测预警上提高大气治理和应急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通
过扎实有效的工作,切实做到把“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洁的空气、
吃上放心的食物,在良好的环境中生产生活”的要求真正落到实处。
2、城乡环境治理
当社会热议成都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时,省、市早就开始了一系列的打造。在
全省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开始伊始,省委、省政府对成都的要求是“成都城乡环境
保持全国一流、走在全省的前列”。为此,我市便高起点分层次确定城乡环境治
理标准。
按照这一标准,中心城区的治理标准按全国文明城市的标准、县城按国家环保模
范城市、场镇按国家卫生城市,乡村按“四好”、“四清”标准进行环境治理。
灾区按照科学重建标准提升环境质量,力争通过两年努力,主要环境指标总体达
到全。(1)、统筹城乡,统一指挥,属地为主
“在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中,我们有自己的成都特色与模式。”正如省治理办相关
负责人所说,面对千头万绪、面广的现状,如何破解一个个的难题,确保城乡环
境综合治理有力有序有效推进?我市从机制入手,开始特色机制与模式管理之路。
成都建立了“统一指挥,部门牵头,分级负责,属地为主”推进机制,明晰市、
区(市)县及部门的工作责任,明确属地党委、政府是治理工作的责任主体和实
施主体,党委、政府“一把手”为第一责任人,以目标管理、工作督查和行政效
能建设为主要手段,推进治理工作顺利进行。
一场以人民群众评价为最高标准的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程,从中心城区到县城到
场镇再到村庄,全域成都以积极的姿态置身于这场以改善环境为核心目标的战斗
中,其涉及的广深和深度在成都市前所未有。
(2)、首次设立“问题库”和数字城管
在成都,强化督促检查,强化考核评价,强化责任追究,始终伴随在城乡环境综
合治理进程中。为了形成全市上下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的“合力”,成都
市将治理工作作为市委、市政府五项重大决策部署目标之一,进行严格考核。
去年 8 月,在成都数字化城市管理中心,两个系统开始运行——城管城乡环境
综合治理问题库管理系统和城管电子监察系统。“问题库”管理系统,主要受理
和办理市治理办各推进组从不同渠道收集并交办的城市管理问题。电子监察系统,
则主要是行政效能问责和效能评估通报,严格责任追究,落实行政问责制,对工
作不力、进展不快、成效不大的有关单位,严格按有关规定追究相关人员责任,
提高处置问题的效率和质量。
“两大系统的建立,为成都市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实现数字化城市管理奠定了基础。”成都市城管局局长郭晓鸣说。
(3)、3 亿元资金“以奖代补”
领导重视是治理的关键,而投入则是一大根本。市政府建立了以奖代补工作经费
机制,拿出 3 亿元资金,对各区(市)县日常管理及设施建设进行以奖代补,通
过考核发放。
同时,按照“投资多元化、经营产业化、管理一体化、服务社会化”的思路,中
心城区和部分县城、乡镇以向市场购买服务的方式,完成了环卫清扫保洁作业市
场化改革,引入社会资金和专业公司参与垃圾处置、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和营运,
初步形成公司化经营、专业化管理的市场化运作模式。
(4)、社会监督参与“妈妈劝导员”立功
在市政府对各区的考核中,聘请第三方机构,定期不定期地对各地环境情况进行
测评,纳入年度目标考核并公开发布。同时,开通”12319“举报投诉热线。从
去年 3 月至 11 月,成都共受理各类举报投诉 16036 件,其中“12319”热线受理
市民投诉和咨询达 12457 件,处置率高达 %。
与此同时,创新文明劝导方式。去年,成都在中心城区聘请 330 名 50 岁左右女
性,组建“妈妈文明劝导队”,每天定人、定点、定时段,对中心城区主要街道
乱吐痰、乱扔烟头、乱扔垃圾等不文明行为进行宣传教育和劝导。让孩子们加入
文明劝导员队伍、让市民当一天环卫工人、推广“门前双五包”责任制、在农户
试点开展“门前三包”创新性的宣传模式,充分发挥了群众在城乡环境综合治理
工作中的主体作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公司治理)成都市环境治理和保护规划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