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嘎达梅林》
教学目的 :1、培养学生用圆润、连接的声音唱歌及正确地理解歌曲内容。
2、理解蒙古族风土人情、生活习惯等。
3、教育学生热爱民族英雄,学习英雄为祖国、为人民不怕牺牲的精神。
教学《嘎达梅林》
教学目的 :1、培养学生用圆润、连接的声音唱歌及正确地理解歌曲内容。
2、理解蒙古族风土人情、生活习惯等。
3、教育学生热爱民族英雄,学习英雄为祖国、为人民不怕牺牲的精神。
教学重点:准确表达歌曲感情。
教学难点 :长音的保持。
教学手段:讨论法、视唱法。
教材分析:对“嘎达梅林”的解释,最普遍的解释是:“嘎达”是英雄的名字,“梅林"是王府中一个职位很低的官名。也有人解释为:英雄的名字叫那达木德,又名孟亥山,蒙古族人,1892年生,1931年牺牲。“嘎达”是幼子的意思,“梅林”是官衔。总之,对“ 嘎达梅林”的解释还要做深化细致的考证工作.(精品文档请下载)
《嘎达梅林》这首内蒙古民歌 ,唱的是历史上一个真实的故事:
1929年前,蒙古族封建王公达尔罕企图出卖旗地,。,事和愿违,不仅控告无效,,带着群众劫狱,救出了嘎达梅林。嘎达梅林率众起义,形成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对抗封建贵族统治的大规模武装斗争。后来,嘎达梅林被蒙奸李守信陷害,在辽河畔被敌人包围,后在战争中壮烈牺牲。(精品文档请下载)
原歌歌词有五百多段,人们经常演唱的四段歌词是由作曲家安波整理译配的。个词运用了形象化的比兴手法,抒发了人民对英雄崇敬思念的感情。(精品文档请下载)
歌曲的旋律采用了蒙古族常用的五声羽调式作根底,,上句的旋律起伏宽广,情绪激昂。下句根本上是上句的变化重复,旋律消沉。总起来看,歌曲的节奏舒展沉着、稳健有力,旋律宽广豪迈、庄严庄严,既表现了广阔群众对英雄崇亲爱戴的感情,也突出了英雄高大的形象。(精品文档请下载)
教学过程 :
(-)欢送大家到蒙古包作客.(大屏幕显示:蒙古草原风情图片)
在北方蒙古高原上,长期生活着一个古老民族――蒙古族,他们分成许多部,,嘎达梅林就是蒙古族历史英雄人物之一。(精品文档请下载)
1、 找一个学生讲述历史上一件真实的故事:
1929年前,蒙古族封建王公达尔罕企图出卖旗地,。但是,事和愿违,不仅控告无效,他反被捕入狱并被判处死刑。嘎达梅林的妻子牧丹闻讯后,带着群众劫狱,救出了嘎达梅林。嘎达梅林率众起义,形成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对抗封建贵族统治的大规模武装斗争。后来,嘎达梅林被蒙奸李守信陷害,在辽河畔被敌人包围,后在战争中壮烈牺牲。(精品文档请下载)
2、 放电影《嘎达梅林》片段.
《嘎达梅林》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