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第一章绪论 1、环境规划是指为使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把“社会- 经济- 环境”作为一个复合生态系统, 依据社会经济规律、生态规律和地学原理, 对其发展变化趋势进行研究而对人类自身活动所做的时间和空间的合理安排。 2、什么是生态规划? 生态规划一般认为是:应用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根据社会、经济、自然等条件, 提出不同层次的开发战略与发展决策, 合理布局和安排农、林、牧、副、渔业和工矿交通事业,以及住宅、行政和文化设施等保证自然资源得到最适当的配置, 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3、生态环境规划的概念:区域生态环境规划,是针对区域社会发展状况,环境特征及其环境发展趋势, 结合生态环境承载力分析, 而对人类自身活动和环境建设所做的时间和空间上的合理安排。区域生态环境规划是区域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制定和指导生态环境计划的重要依据。 4、生态环境规划的原则: (1 )以生态理论和社会主义经济规律为依据,正确处理开发建设活动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2)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以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为指导的原则;(3) 合理开发利用资源的原则;(4 )生态环境目标的可行性原则;(5 )综合分析、整体优化原则。 5、生态环境规划的内容:(1 )环境调查与评价( 2 )规划目标与指标体系( 3 )生态环境功能区划( 4 )规划方案优化与决策( 5 )区域生态环境规划实施的措施与条件 6、生态环境规划的作用有哪些? (1) 生态环境规划是实施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战略重要手段(2) 生态环境规划是协调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手段(3) 生态环境规划是实施有效管理的基本依据(4) 生态环境规划是改善环境质量、防止生态破坏的重要措施 7、简述生态环境规划的编制过程区域生态环境规划的编制程序基本分为 3 个阶段,即准备阶段、编制阶段、报批阶段。(1 )准备阶段:明确编制任务,落实编制计划;调查研究,弄清问题;拟定环境规划编制技术大纲;部署编制任务( 2 )编制阶段:确定规划目标与指标;环境预测及生态监测;编制规划方案; 环境规划对策与措施; 投资估算与可行性分析; 完成规划文本(3) 报批阶段: 经上级政府、人大审批后,由计委、环保部门、城建部门及其相关部门组织实施。第二章环境规划概论 1、环境规划的特征和作用。特征:整体性、综合性、区域性、动态性、前瞻性、信息密集、政策性强作用:(1 )促进环境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2) 保障环境保护活动纳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3) 合理分配排污削减量、约束排污者的行为(4) 以最小的投资获取最佳的环境效益(5) 实行环境管理目标的基本依据 2、环境规划的基本原则。(1 )经济建设、城乡建设和环境建设同步原则(2 )遵循经济规律,符合国民经济计划总要求的原则(3 )遵循生态规律,合理利用环境资源的原则(4 )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5 )系统原则(6 )坚持依靠科技进步的原则(7 )强化环境管理的原则 3 、环境规划的主要内容。 2 主要包括: 前期环境保护工作评估, 资源、经济、社会和环境现状调查, 环境规划目标和指标体系的确定,规划方案的设计与优选,规划实施计划设定,规划实施与管理、反馈。其中规划方案的设计与优化是环境规划的核心内容。 4、如何划分环境规划的类型? (1 )按规划期划分长远: 10 年以上中期: 5-10 年(最常见是五年规划,五年规划是环境规划的核心) 短期:年度环境规划--- 五年规划的年底安排,可以对五年规划进行修正和补充。(2 )按环境与经济的辩证关系划分经济制约型、协调型、环境制约型(3 )按环境要素划分大气污染控制规划、水污染控制规划、固体废物污染控制规划、噪声污染控制规划(4) 按照行政区划和管理层次划分国家环境规划、省(区) 市环境规划、部门环境规划、县区环境规划、农村环境规划、自然保护区环境规划、城市综合整治环境规划和重点污染源(企业)污染防治规划(5) 按性质划分生态规划、污染综合防治规划、自然保护规划、环境科学技术与产业发展规划 5、简述我国环境规划的发展历程,并说明其特点。 A 、孕育阶段( 1973-1980 ) (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第二次全国环保会议) (1 )实现了对环境问题认识的转变( 2 )初步形成了环境管理思路(3 )建立了国家、省两级环境管理机构和“老三项”环境管理制度(排污收费、环境影响评价、建设项目环境保护“三同时”)(4 )开展了以水污染治理为主要内容的重点污染源调查,解决了局部问题。(5 )在方法上,还停留在以定性分析为主的阶段。 B 、尝试阶段( 1980-1990 ) ( 1983 年第二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 (1) 确立了环境保护的地位, 作为基本国策(2) 明确地方政府、企业、环保部门之间的环保责任(
生态环境规划复习题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