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菱艳》观后感
《红菱艳》诉说的是一个关于崇高理想和平淡生活,关于艺术和爱情的悲剧故事。这部英国影片是罕见的、能将舞蹈语汇天衣无缝地融入电影语汇的作品,也是芭蕾舞爱好者的最爱。 一门艺术的最成功之处在于,它能让那些毫无艺坠入情网。于是她陷入了爱情与事业的冲突之中,莱蒙托夫认为:“没有一位伟大的舞蹈演员可以去享受常人的爱情”。但是他说服不了蓓姬。蓓姬离开了舞蹈团并结了婚。但是后来一种强大的诱惑使蓓姬决心重返舞台,致使朱利安拂袖而去。克拉斯特离开之后,蓓姬忽然想到那个穿红舞鞋跳到生命终点的姑娘,感到不寒而栗,她感到不能失去爱情和丈夫。她猛地冲出剧院去追赶即将离去的丈夫,结果被迎面而来的火车轧死。 从人物形象和冲突来说,从一开始,莱蒙托夫在皇家剧院演奏《火之心》,而在观众台上的克拉斯特却听出这是他自己的曲子,然后愤然离去。而在另一边的蓓姬小姐,沉醉于伊利拉(前芭蕾舞女主角)舞蹈中,更加坚定了成为优秀的芭蕾舞者的决心。故事的起点安排为之后两人进入皇家舞团工作奠定了基础。而在这个阶段,我们看到了莱蒙托夫的矛盾点:他剽窃可莱斯特的作品,却对艺术有着不可理喻的偏执(从后来他对舞团女演员结婚的态度和发掘克莱斯特作曲天赋可以看出),在片中,他说了这样的一句话:“失窃者固然可惜,但剽窃者更加可悲。”而在片尾,我们看到了他逼迫蓓姬参与《红舞鞋》的固执,但是当得知蓓姬死去的消息时,他沉痛的哭诉却又表现出了人性温暖的一面。从片子来看,个人认为莱蒙托夫这个人物,是最具有矛盾性的。他像一个患有严重偏执症的病人,疯狂地将自己的艺术理想和观点强加于他人,但是他自己也时常因为自己的行为和想法感到矛盾,却无能为力。
,在一开始,她是一个最透明的人物,对她来说,活着,就是为了跳舞。她不停地舞蹈,就如她的成名作《红舞鞋》中的寓意一样,当她穿上了舞鞋,她就为了舞蹈而生。而在与克拉斯特相爱后,一切就变得复杂起来。莱蒙斯特无法容忍一个艺术家有感情生活,因为他固执地认为,过多的情感会影响到一个舞者的表现。在面对舞蹈和爱情的选择时,蓓姬选择了爱情,但是在过了一段平静的生活之后,蓓姬还是重新燃起了对跳舞的热情,她想重新开始跳舞。但是,现实却在舞蹈和爱情之间徘徊,在克拉斯特离开之后,她突然意识到她不能像那个穿上舞鞋而无法停止舞蹈的女孩儿,于是奔离了剧院,但最后不幸被火车轧死。在全剧的最后,她成为了所有矛盾的交点。我们看到了她的选择,但是还是因为她放弃了芭蕾而感到遗憾,作为观众,我们似乎也沉入了这样的矛盾中。 ,他在剧中所扮演的是一个极富才 华却不得志的年轻作曲家,他可以因为听见自己崇拜的音乐家莱蒙托夫剽窃自己的曲子而愤怒夺门而出,也可以因为莱蒙托夫给了自己一个可以发展的机会而背叛自己的艺术创作(没有告发莱蒙斯特),他是一个极富现实主义色彩的角色,同时也具有理想色彩:虽然后来他和蓓姬一起放弃了各自如日中天的事业,但是依然可以控制自己的情感,不可否认他是爱蓓姬的(从影片中两人甜蜜地坐着马车游弋地中海美景时他低吟出自己“最美的梦想”可以看出),但他最后在与蓓姬争论无果后毅然离开时的决绝,也表现了他鲜明的人物性格。
从思想内容上来讲,本片以安徒生的经典童话故事《红舞鞋》为线索,片中蓓姬的形象就是童话中不停跳舞的小女孩儿。片中的红舞鞋代表着无处不在的诱惑。一旦穿上它,就会不顾一切地追寻权势、名誉、虚荣、世俗,直至迷失自我甚至以生命为付出代价。本剧充满了一种力量的抗衡和矛盾的交集,所以当我们在观赏时,可以一面看到执着的努力,一面看到伪善心灵的挣扎,多种情绪在我们心中形成了一种潜意识的混乱,而这样的混乱,是一部好的作品所应带给观众的戏剧性、冲突点。 正如导演艾玛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红舞鞋,红舞鞋是一个隐喻,象征欲望和迷恋,我之所以让她拒绝天堂而选择舞蹈,是因为女孩不能放弃欲望——因为我不能放弃欲望。” 从艺术表现上来看,作为审美对象的电影艺术,蒙太奇是其特有的一种重要的表现手段。蒙太奇以人们的联想和理解能力为依据,运用画面的分切与组合,能动地揭示对象的内在联系和意义。蒙太奇可以通过画面的对比、比喻等手法,极其简炼、形象而又深刻地揭示事物的本质,含蓄而又鲜明地表现作者对生活的态度和评价。电影运用蒙太奇的手段,把与主题密切联系的细节、场景有机地穿插、结合在一起,使电影在感染力方面具有独特的深度和强度。 同时,特写镜头的运用,也把观众的注意力集中到人物细致的面部表情或富于特征性的动作上来,充分利用和调动欣赏者形象感受中的理解力,使画面造型具有深刻的心理学的效果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1948年影片《红菱艳》的最后,莱蒙托夫在没有女主角的情
《红菱艳》观后感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