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气相色谱法蚊香液
第一页,讲稿共七十二页哦
色谱法建立
1906年Tsweet在研究植物液色素成分时,将植物液的浸取液加到一根填充了碳酸钙的竖立玻璃管中,浸取液中的色素被吸附到碳酸钙上,然后用石油醚冲洗,结果发现在玻璃管内的溶解度,否则样品会迅速通过柱子,难于使组分分离。
第十九页,讲稿共七十二页哦
2. 固定液和组分分子间的作用力
固定液为什么能牢固地附着在载体表面上,而不为流动相所带走?为什么样品中各组分通过色谱柱的时间不同?这些问题都涉及到分子间的作用力。前者,取决于载体分子与固体分子间作用力的大小;后者,则与组分、固定液分子相互作用力的不同有关。
第二十页,讲稿共七十二页哦
分子间的作用力是一种极弱的吸引力,主要包括静电力、诱导力、色散力和氢键力等。
如在极性固定液柱上分离极性样品时,分子间的作用力主要是静电力。被分离组分的极性越大,与固定液间的相互作用力就越强,因而该组分在柱内滞留时间就越长。
第二十一页,讲稿共七十二页哦
又如存在于极性分子与非极性分子之间的诱导力。由于在极性分子永久偶极矩电场的作用下,非极性分子也会极化产生诱导偶极矩。它们之间的作用力叫诱导力。极性分子的极性越大,非极性分子越容易被极化,则诱导力就越大。当样品具有非极性分子和可极化的组分时,可用极性固定液的诱导效应分离。例如,苯(℃)和 环己烷( ℃)沸点接近,偶极矩为零,均为非极性分子,若用非极性固定液却很难使其分离。但苯比环己烷容易极化,故采用极性固定液,就能使苯产生诱导偶极矩,而在环己烷之后流出。固定液的极性越强,两者分离 得越远。
第二十二页,讲稿共七十二页哦
3. 固定液的分类
目前用于气相色谱的固定液有数百种,一般按其化学结构类型和极性进行分类,以便总结出一些规律供选用固定液时参考。
(1)按固定液的化学结构分类
把具有相同官能团的固定液排在一起,然后按官能团的类型不同分类,这样就便于按组分与固定液“结构相似”原则选择固定液时参考。
(2)按固定液的相对极性分类
极性是固定液重要的分离特性,按相对极性分类是一种简便而常用的方法
第二十三页,讲稿共七十二页哦
4. 固定液的选择
在选择固定液时,一般按“相似相溶”的规律选择,因为这时的分子间的作用力强,选择性高,分离效果好。
在应用中,应根据实际情况并按如下几个方面考虑:
第一,非极性试样一般选用非极性固定液。非极性固定液对样品的保留作用,主要靠色散力。分离时,试样中各组分基本上按沸点从低到高的顺序流出色谱柱;若样品中含有同沸点的烃类和非烃类化合物,则极性化合物先流出。
第二十四页,讲稿共七十二页哦
第二,中等极性的试样应首先选用中等极性固定液。在这种情况下,组分与固定液分子之间的作用力主要为诱导力和色散力。分离时组分基本上按沸点从低到高的顺序流出色谱柱,但对于同沸点的极性和非极性物,由于此时诱导力起主要作用,使极性化合物与固定液的作用力加强,所以非极性组分先流出。
第三,强极性的试样应选用强极性固定液。此时,组分与固定液分子之间的作用主要靠静电力,组分一般按极性从小到大的顺序流出;对含有极性和非极性的样品,非极性组分先流出。
第二十五页,讲稿共七十二页哦
第四,具有酸性或碱性的极性试样,可选用带有酸性或碱性基团的高分子多孔微球,组分一般按相对分子质量大小顺序分离。此外,还可选用极性强的固定液,并加入少量的酸性或碱性添加剂,以减小谱峰的拖尾。
第五,能形成氢键的试样,应选用氢键型固定液,如腈醚和多元醇固定液等。各组分将按形成氢键的能力大小顺序分离。
第六,对于复杂组分,可选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混合液,配合使用,增加分离效果
第二十六页,讲稿共七十二页哦
甲苯 92/ ℃
己醇 102/156℃
苯酚 94/182 ℃
癸烷 142/174 ℃
萘 128/218 ℃
十二烷 170/216 ℃
强色散力无偶极力
弱氢键力
100% 甲基
50% 苯基
0
2
4
6
8
10
12
14
16
1
3
4
5
6
2
0
2
4
6
8
10
12
14
16
1
2
4
3
6
5
0
2
4
6
8
10
12
14
16
1
2
4
3
6
5
气相色谱法蚊香液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