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教育》读后感至教育读后感
《致教育》读后感 按理说,教师本是一个很执着的读书群体,然而在应试教育和功利教育的戕害下,他们眼中只有分数、只有成绩,只有对学生的死整蛮缠,而对于生命中的阅读,却逐渐淡化在旅途时光,在等飞机、等火车的片刻,在晚上睡觉前,在早晨起来以后,甚至在用来喝茶的间隙,挤那么一点点时间读一点书,这些都是不费吹灰之力就能够做到的事情,关键还是在于我们是否真正认识到阅读的价值和意义。
还有一些教师不读书,他们觉得书读了记不住。我以为,读了的书不一定要记住,除了是为考试的阅读,我们一般都不需要刻意去记住书中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字的。所以,“记不住”是很正常的。这些年,我读了很多书,很多内容也没记住。为了让自己多记住些,一些重点语段、经典语句我反复读、反复品,还做了相应的批注与摘录,其目的是强化识记与今后的运用,这也可能达不到完全记住的效果。但是,记不住难道就白读了吗?请问,某年某月某日早晨你吃的什么?能告诉我吗?某年某月某日中午你吃的什么?你能记住吗?某年某月某日晚餐你吃的什么?你还能想起来吗?我估计大家都记不住,但是,难道这些饭你都白吃了吗?虽然吃下去的每一顿饭你不一定都记得住,但每一顿饭的营养都已经化作你的血肉渗入到你的身体中去了;同样,你读的每本书也许也记不住,但你并没有白读,因为每一本书的内容都已经化作你的精神营养融入到你的灵魂中了! 真正读书的人读书是不需要理由的,而不读书的人不读书,其原因是很多的,其实,这些的确都不是原因的原因。
教师读书现状、心态和需求 读书现状。教师想读,没时间。这确是事实。现在,教师的压力不轻。比如小学教师基本是包班,一个人教好几科,大量时间都泡在课堂上。课后要参加各种培训,要写教案批改作业,还要管理学生的“吃喝拉撒”——负担非常重。
再有,小学里,女教师特多。学校搞读书沙龙大多是下班的时间,有的就要回家做家务。平时你和老师谈读书问题,得到的感慨基本是没时间——要经营自己的家庭,要管理自己的孩子。你想想,由于女同志的生理变化快,不像男同志,她在那么大的负担当中,还要迎接教育的变化,学生的变化带来的挑战。因此,读书,她也知道是件好事,但她确实精力、能力达不到。说心里话,所有的时间都被挤占,如果有一点时间,那就想睡觉!中学老师呢,可想而知。
第二点,读书心态。当读书没有形成兴趣的时候,读书没有形成习惯的时候,“没有时间”就会成为借口,读书自然成为他们的负担。自然,大多数老师没有把读书当作生命的习惯。你想啊,虽然没有时间,那为什么依然有教师读书废寝忘食,能够做到挤时间、抢时间,“压”出时间的“油”来?所以,如果教师不爱书,你出版的书再好,没有人阅读。没有人触摸文字中的感情和思想,那些句子还是沉睡的,或者是死亡的。
还有一种心态,就是想读的时候、想买书的时候,收获的并不直接,时间长了就厌烦了、麻木了。可能这有一个教师阅读力的问题。收获不大的原因,一是教师知识结构有问题,达不到最高的阅读层次,二是教师需求的东西是形象的东西,是直接能拿到的东西,再加上没时间,老师需要的效果是“短、频、快”。如《陶行知教育名篇》,在陶行知浩瀚的文字中提炼出经典的话,老师就能马上吃到嘴里,不需要挑拣,把“皮儿”吐掉,把这
《致教育》读后感至教育读后感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