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建筑风格
(1)南京城
明朝开国之初的五十三年(1368~1420年)建都在长江下游的南京。永乐十八年(1420年)迁都北京后,南京成为明朝的留都。南京是在元代集庆路旧城的基础上扩建的。南京城由殿主要建筑用黄琉璃瓦以显皇威,即源于此。
宫城(紫禁城)面积约73公顷(760米×960米),四面开门,四隅设角楼。全城分为外朝和内廷两部分,外朝供处理朝政、举行典礼、召见大臣、接待宾客等用;内廷是皇室居住、生活的场所。外朝以中轴线上的奉天、华盖、谨身三殿为中心(三殿用穿堂联结),左前(东)方配置文华殿,右前(西)方配置武英殿,形成“品”字形格局。
北京宫殿——紫荆城
北京宫殿——紫荆城
住宅建筑
明代初期,对住宅的等级划分严格了,官员造宅不许用歇山及重檐屋顶,不许用重拱及藻井。这些限制在宋代原是针对庶民的,如今已针对品官了,这就意味着除皇家成员外,不论你官位多高,住宅不能用歇山顶,只能用“两厦”(悬山、硬山)。此外,又把公侯和官员的住宅分为四个级别,从大门与厅堂的间数、进深以及油漆色彩等方面加以严格限制。至于百姓的屋舍,则不许超过三间,不许用斗拱和彩色。以上这些反映了明代等级制度的森严在住宅形制上已有充分表现,但逾制的现象十分普遍。
苏州东山杨湾明代民居
明代苏州居民住宅内的贴金彩绘
(1)苏州东山明代住宅
明代苏州地区经济、文化水平居于全国前列,致仕官员、文人、富商在此定居建宅者众多,至今城乡各处留有不少明代住宅,苏州郊区东山镇一带所存尤多。
住宅建筑
一座建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位于丁村东北隅,是一组四合院,大门一间设在东南角,正屋三间,东西厢房及倒座各为二间。正屋、两厢和倒座之间并无廊子联结。其形制符合明代庶民屋舍的规定,只是正屋梁上有单色勾绘的密锦纹团科纹饰,似稍有逾制之嫌。另一座建于万历四十年(1612年),位于前座宅的东侧。由两进院落组成,现仅存大门及里进院,外院倒座及两厢均已不存,两院之间的垂花门也已毁去。从现存建筑看,平面布置后者比前者多建外面一进,其余基本相同。
明代山西襄汾丁村住宅风貌
明代山西襄汾丁村住宅木雕刻纹饰
(2)山西襄汾丁村明代住宅
住宅建筑
衍圣公府习称“孔府”,位于曲阜城内孔庙东侧,是中国唯一较完整的明代公爵府。,分为公衙、内宅、东学、西学和后园五部分,沿中轴线从大门到后园全长250米,共有九进院落。孔府的单体建筑中,以仪门(匾曰“恩赐重光”,故又称“重光门”)最有特色,是中国垂花门的最早遗物。作为二品官的衍圣公(实授二品,但有一品的袍带),他的府第确实是“厅堂五间九架,屋脊用瓦兽,梁栋、斗拱、檐角青碧绘饰,门三间五架,油绿,兽面锡环”,屋顶用“两厦”悬山顶。
明代山东曲阜衍圣公府建筑风貌
(3)山东曲阜衍圣公府
住宅建筑
徽州地处山区,人稠地狭,住宅多采用小天井和楼房的紧凑布局。一般是主楼、厢房全是二层,用地特别紧张的村落则建三层楼房。由于山区木材价廉,取材都较粗大。富有之家住宅多施精美的木雕和砖雕,为了避免“露富”而招来横祸,这些象征富有的雕刻都在内院展现,外观都是白墙、灰瓦,十分平淡。外墙极少开窗,窗孔也很小。院内水池用以积聚雨水,是皖南山区常见做法。
明代安徽西递民居建筑风貌
(4)安徽徽州民居
明代安徽潜口民宅建筑风貌
住宅建筑
福建龙岩、漳州和广东潮州等地存在众多土楼建筑。这种土楼原是中原一带居民为了逃避战乱而南迁闽粤后建造起来的。在宗族械斗和山盗、倭寇频繁侵扰的环境中,这种堡垒式的聚族而居的住宅形式在明代有很大发展。明代土楼一般都是三、四层,外墙用土夯筑而成,“土楼”之名由此而来。由于防御上的需要,土楼的外墙都很厚,,向上逐层收缩。底层不对外开窗而只向里开。楼上外窗也很小,且窗孔剖面往往成梯形,如同碉堡上的枪孔。面向内院的窗子则较大。土楼内隔墙多用土坯砌成,楼板用木构。屋顶用木构架,坡顶,覆蝴蝶瓦。
明代福建土楼建筑风貌
(5)福建明代土楼
园林建筑
元明时期(1271年~1644年),皇家造园活动相对的处于迟滞局面,除明代初期玄武湖为明朝时为黄册库,系皇家禁地。明代扩建为西苑(今玄武湖)外,别无其他建设。
(1)皇家园林建筑
(2)私家园林建筑
明朝私家园林发展相对皇家园林要繁荣些,该时期较突出的私家园林代表是苏州私家园林,明朝中后期,苏州私家园林建筑,功能的日益多样化,营造技艺有突破和发展,建筑的个体形象和布局关系比以往更加灵活多变。据魏嘉瓒《苏州历代园林录》记载,明代的私家园林约二百七十多处,但现今有迹可循的却为数不多。如苏州的拙政园,全园占地
中国传统建筑风格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