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引发出深厚的乡思,写得真诚感人,但这单纯的思亲心情终归围绕一己的身世,境界算不得宽敞。岑参这首诗则不然。首句便说强欲登高去,登高去,还见出逢场作戏的味道,而前面冠以强欲二字,其含意便深刻得多了。两个字表现出剧烈的无可奈何的心情。强,是牵强,是不愿为之而又不得不为之的心态体现。强欲登高,结合题目思长安故园来看,是流露出浓郁的思乡心情,但长安不仅是故园,更是诗人生活了多年的帝都。而它,竟被安、史乱军所占据。在这种特定情境之下,诗人又怎能有心思去过重阳节,去登高胜赏呢?这首诗原有小注说:时未收长安。长安被安、史攻陷,在天宝十五年(756)六月,其收复在肃宗至德二年(757)九月。诗题言行军九日,当是指他在至德元年(756)随军扈从肃宗自灵武至彭原的行军途中过重阳节。典型的环境,使诗人登高时的心情愈趋困难,既思故园,更思帝都,既难过,更感慨,两种感情交汇撞击着他的心房。
既是登高,诗人自然联想到饮酒、赏菊。据说陶渊明 尝九月九日无酒,出宅边菊丛中坐。久之,逢弘(指江州刺史王弘)送酒至,即便就酌,醉而后归。陶潜居宅,有人送酒。诗人行军在外,自然没有这个福分。所以,无人送酒来句,事实上是在写旅况的凄凉萧瑟,无酒可饮,更无菊可赏。他想到故园今日黄花积累的情景,只能遥遥寄去一片深厚的乡情。遥字,渲染出诗人与长安的相距之远。怜字,不仅写出诗人对家乡之菊的眷恋,更写出诗人对故园之菊开在战场上的长长叹息,百般怜惜。应傍战场开,沈德潜说可悲在战场二字。残垣断壁,战血涂地,黄花开在被乱军糟踏得不成样子的帝都长安岂不行悲可叹!结句把惜花、思乡、感时伤乱的心情包涵在一起加以抒发,所以最为可悲。
这首诗由欲登高而引出无人送酒的联想,又由无人送酒遥想故园之菊,复由故园之菊而慨叹故园为战场,蝉联而下,如同弹丸脱手,圆美流转。
作者简介
岑参(cén shēn)(715?~770),唐代边塞诗人与高适并称高岑。唐朝南阳(今属河南)人,后迁居江陵(今属湖北)。曾祖岑文本、伯祖岑长倩、伯父岑羲都以文墨致位宰相。父岑植,仕至晋州刺史。
岑参10岁左右,父亲去世,家境日趋困顿。他从兄属学,九岁属文。十五岁山居嵩颖,刻苦学习,遍读经史,奠定学业基础。20岁至长安,献书求仕无成,奔跑京洛,漫游河朔。天宝三载(744),登进士第,授右内率府兵曹参军。及第前曾作《感旧赋》,叙述家世沦替和个人坎坷。天宝八载,充安西四镇节度使高仙芝幕府掌书记,初次出塞,满怀报国壮志,想在戎马中开拓前程,但未得意。天宝十载,回长安,与杜甫、高适等游,深受启迪。十三载,又充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判官,再次出塞,报国立功之情更切,边塞诗名作大多成于此时。安史乱起,岑参东归勤王,杜甫等举荐他为右补阙。由于频上封章,指述权佞(杜确《岑嘉州诗集序》),乾元二年(759)改任起居舍人。不满一月,贬谪虢州长史。后又任太子中允、虞部、库部郎中,出为嘉州刺史,因此人称岑嘉州。罢官后,东归不成,作《招北客文》自悼。客死成都舍。享年56岁。
诗词生涯
岑参早期诗歌多为写景、抒怀及赠答之作。山水诗风格清丽俊逸,颇近何逊,但语奇体峻,意境新颖;感伤不遇,嗟叹贫贱的忧愤心情也较浓。如《感遇》、《精卫》、《暮秋山行》、《至大梁却寄匡城主子》等。六年边塞生活,使岑参的诗境界空前开阔,造意新颖的特色进一步发展,雄奇奇丽的浪漫色调成为他边塞诗的基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赏析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