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徽宗初年的政争〖摘要〗宋徽宗即位之初, “内外皆有异意之人”。其对立面蔡王集团声势颇大,不时兴风作浪。向太后在支持之余,难免掣肘。徽宗只能小心行事,较少胡作非为,其初政因而博得好评。不久,向太后去世,蔡王集团瓦解。徽宗从此在最高统治阶层内部,既无反对者,又无制约者,生活在一片赞扬声中,一意孤行,为所欲为。这或许正是徽宗最终被历史定位为亡国昏君的重要原因之一。〖关键词〗宋徽宗;政争;蔡王;向太后;朱太妃宋徽宗初年,最高统治阶层分裂为两大政治集团,双方展开了相当激烈的政争。两大政治集团又并非铁板一块,内部各自矛盾, 情况较为复杂。鉴于此事尚未引起学界重视,笔者仅有所涉及。 1 本文拟以蔡王府狱为中心,再作些考察。一、并非小事一桩蔡王府狱被视为不必探究的一桩小事, 自有其缘故。此事为《宋史·徽宗本纪》所不载,陈均《九朝编年备要》、无名氏《宋史全文》仅将其记述于“江公望罢言职”条下,李埴《十朝纲要》只有寥寥 24 字: “蔡王府指使刘况告楷书吏邓铎言涉指斥,诏送开封府鞠讯。”2 其实,蔡王府狱或许倒是解开宋徽宗初年某些历史疑团的一把钥匙。审视徽宗初年的历史,至少有两大疑团。第一,徽宗即位,年届十九,作为“长君”,何以定要恳请向太后垂帘?第二,徽宗是个无人不晓的亡国昏君,其初政又为何博得好评?两者都与徽宗当时面对反对势力,处境相当孤立,感到压力极大有关。知枢密院事曾布将此情道破: “陛下践祚,内外皆有异意之人。上识虑高远,以此坚请太后同听政。不然,谁冀与为助者。”3 由于“内外皆有异意之人”,徽宗头脑尚未膨胀,只能小心行事,较少胡作非为,并亟需向太后支持。疑团还有:徽宗初年“内外皆有异意之人”,其代表人物究竟是谁? “邓铎言涉指斥”,此人一未入流小吏而已,不足挂齿。其实,此事并非个人行为、偶发事件,它只是蔡王集团所策动的矛头直指徽宗乃至向太后的事件之一。很清楚,蔡王赵似即是当时皇室内部的最大“异意之人”。蔡王府狱所反映的是徽宗初年两大政治集团之间的斗争。一方以徽宗为中心,向太后为后台,另一方则以蔡王为中心,朱太妃为后台。双方各自聚集着一批外朝、内廷要员,壁垒较分明。但两大政治集团均并非铁板一块,其内部又各有所图,各自矛盾,情况相当复杂。蔡王府狱是徽宗初年的第一大要案,蔡王赵似与徽宗赵佶系兄弟阋墙。正因为其性质为皇室内部骨肉相争,有关文献闪烁其词,历史记载若明若暗,均力图予以掩饰。徽宗处理此案,甚至备受称颂, 被视为“盛德”。南宋时,陆游便说:“徽宗皇帝盛德大度,自秦汉以来,人主莫能及者,尤在友爱蔡王,宽贷章惇。而史臣不能发明,可为太息。”4 直到明代,归有光仍说: “以徽宗之昧而不究蔡邸之狱,繇蔡王尚幼而江公望之理明也。”5 其实,徽宗是否“不究蔡邸之狱”?是否“友爱蔡王,宽贷章惇”?能否称为“盛德”?所有这些都是有待论证的问题。二、源于皇位之争所谓“蔡王尚幼”,并不确切。蔡王赵似是神宗第十三子、徽宗异母弟,生于元丰六年( 1083 )十二月,与哲宗均为神宗朱德妃所生,年龄与徽宗相差不到一岁。 6 他在哲宗时,初封简王;徽宗即位,徙封蔡王;死后,改封楚王,谥荣宪。《宋史》本传称: “楚荣宪王似”。为便于行文,本文一般以蔡王或赵似相称。蔡王府狱案发于建中靖国元年( 1101 )七月,赵似年届十九,只怕不宜视为未成年人。蔡王府狱无非是哲宗死时赵佶、赵似兄弟之间的
宋徽宗初年的政争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