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海绵城市-地方财政研究.doc


文档分类:研究报告 | 页数:约12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12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12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1 2016 年第 9期( 总第 280 期) 辽宁省财政科学研究所辽宁省财政学会 201 6年6月25日本期主题:海绵城市[按]近年来,气候变化和生态环境污染等灾害对全球各地城市的抵抗能力造成了愈来愈严重的冲击。据统计,内涝最严重的 2011 年,全国城市总计损失达到了惊人的 4000 亿元。2010 年以来,年均损失在千亿元以上,全国有 15个省份的损失过百亿。城市内涝基本覆盖所有 31个省份,城乡年均受灾人口在 1亿人左右。雨洪问题,发人深思!城市面临的水生态问题以及水资源短缺和水安全问题,表面上是由于传统城市工程管道式灰色排水基础设施、防洪规划和排水工程规划落后于城市建设,使得我国受灾城市的数量、规模、经济损失程度和人员死伤均呈显著上升的态势。但究其根源却是建设和建筑改变了地表径流量增加了地下管网的负担,及雨水资源合理利用意识的薄弱。因此,如何让城市把水留住,让水循环利用起来就显得越来越重要, “海绵城市”的概念也应运而生。“海绵城市”理念的提出及其内涵所谓海绵城市,就是充分发挥原始地形地貌对降雨的积存作用,充分发挥自然下垫面和生态本底对雨水的渗透作用,充分发挥植被、土壤、湿地等对水质的自然净化作用,使城市像“海绵”一样,对雨水具有吸收和释放功能,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能够弹性地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海绵城 2 市建设也因此被称为是低影响设计或低影响开发(Low impact design or development ,简称 LID) 。一、“海绵城市”理念的提出背景 2011 年,中国城镇化率首次超过 50% ,标志着我国从一个农业大国迈入一个城市化的工业大国。快速城镇化进程伴随着一系列积极作用的呈现,如城乡人口转化、产业结构调整、科技进步及其成果转化等,然而传统的城市建设模式往往忽视了人与自然共存共荣的和谐关系,打破了城市发展与自然生态进程的均衡态势。随着我国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和城市群的兴起,当今中国正面临着城市雨洪、城市内涝、水系污染、水资源短缺、地下水位下降、地下水枯竭、水生物栖息地丧失等一系列严重的生态问题。由于屋面、道路、地面等设施建设导致的下垫面硬化,70% -80% 的降雨形成径流,仅有 20% -30% 的雨水能够渗入地下,破坏了自然生态本底和自然“海绵体”,导致逢雨必涝、遇涝则瘫、城里看海和雨后即旱、旱涝急转、逢旱则干、热岛效应,带来了水生态恶化、水资源紧缺、水环境污染、水安全缺乏保障等一系列问题。北方城市几乎“有河皆枯”,南方城市几乎“有水皆污”。为应对包括气候变化在内的城市发展挑战,国际上提出以弹性城市为核心展开研究,进行有序的区域性的规划设施建设。因此,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英国等发达国家在 20 世纪末就纷纷开始了对于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模式的应用探索。我国于 21世纪初提出了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海绵城市的思路,开始研究分析我国城市面临的内涝问题。为应对城市水灾,在 2011 年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湖南省常德市环卫处宣教中心刘波提交《关于建设海绵体城市,提升城市生态还原能力》的提案,提出像建筑屋顶一样,将城市停车场和道路两旁改装成下凹式绿地,并把绿化带路面改造为坡度形的,以利于水流入绿化带旁设置的缺口中。有关专家还提出,要建立雨水收集和利用系统, 开发、改造城市社区建筑物、道路、绿化带、停车场、广场、公园等公共设施的蓄留雨水的生态功能,尽可能恢复城市原有河道、水塘、沟渠,减弱城市热岛效应,提高雨水渗透率。 2012 年 4 月,在《 2012 低碳城市与区域发展科技论坛》中,首次提出“海绵城市”的概念在 2013 年12月12日《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的讲话中强调:“提升城市排水系统时要优先考虑把有限的雨水留下来,优先考虑更多利用自然力量排水,建设自然存积、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同年 3 月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 5 次会议上提出“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新时期治水战略,再次强调“建设海绵家园、海绵城市”。同年 4 月又在关于保障水安全的重要讲话中指出,要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构建科学合理的城镇化布局;尽可能减少对自然的干扰和损害,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水、能源资源;解决城市缺水问题,必须顺应自然,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为了贯彻落实讲话及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精神, 2014 年 2 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市建设司 2014 年工作要点》中明确: “督促各地加快雨污分流改造,提高城市排水防涝水平,大力推行低影响开发建设模式,加快研究建设海绵型城市的政策措施”,明确提出海绵型城市设想。同年 10月,住建部正式发布《海绵城市建设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建城函[ 2

海绵城市-地方财政研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