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哲学如何剥夺艺术 ?——当代“艺术终结论”的哲学反思的论文.doc


文档分类:论文 | 页数:约10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10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10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哲学如何剥夺艺术? ——当代“艺术终结论”的哲学反思的论文“艺术死亡”、“艺术史结束”、“人人都是艺术家”的呼声,在当代欧美美学界和艺术界竟愈演愈烈,对中国本土的美学和艺术也开始产生重要影响。这些“空洞口号”之源,既非艺术家也不是纯美学家所创,而是肇源于当代分析哲学家阿瑟· 丹托( arthur c. danto )“艺术终结”的宣称。然而,在这位原创者那里:其一,(艺术)终结≠死亡( death );其二,(艺术史)终结≠结束( stopping )。实际上,丹托终结观念的背后隐匿丰富的美学意蕴,那么,艺术何以终结呢? 一、从黑格尔到丹托的“艺术终结论”在历史上,提出“艺术终结”的第一人,还是那位德国古典哲学巨擘黑格尔。据考证,这种观念始创于 1828 年,黑格尔最后一次授美学课的前一年,后来被学生霍托编入《美学讲演录》。其实,在黑格尔那里,将艺术逼向了“终结之途”的是两种东西:一个是思想体系方面的“内在背谬”,这是其所“思”的;另一个则是他身处时代的整体艺术和文化状况,这是其所“感”的。这便构成了双重的张力,一面是“时代与艺术”的张力(市民社会对艺术不利), 一面是“艺术与观念”的张力(艺术向观念转化),黑格尔则试图将这两者融会在一起。从“时代与艺术”错位来看,黑格尔确认“艺术却已实在不再能达到过去时代和过去民族在艺术中寻找的而且只有在艺术中才能寻找到的那种精神需要的满足……我们现时代的一般情况是不利于艺术的”(黑格尔,第 14 页)。黑格尔之所以做出这样的论断,这是由于, 与艺术繁荣相抵牾的“现时代”正是黑格尔所说的近代“市民社会”。在这个时代,艺术发展到“喜剧”阶段而最具“散文气息”,市民社会以“偏重理智”的总体趋向对艺术加以禁锢,从而使艺术不再能满足民族“时代精神”的需要。“艺术终结”的逻辑终点,也正是黑格尔“艺术史哲学”的终结之处。从“艺术向观念”转化来说, “从这一切方面看,就它的最高的职能来说,艺术对于我们现代人已是过去的事了。……毋宁说,它已转移到我们的观念世界里去了”(黑格尔,第 15 页)。黑格尔所设定的最高职能,就是要把“精神”从感性现象束缚里解脱出来。照此标准,艺术成为“过去时”是因为它要高蹈于真理的显现之处,艺术必然被逐步扬弃,从而融入更高的宗教阶段。最终,艺术和宗教的真理将被哲学所“凝结与合并”在自身之内。黑格尔“横向”地视哲学为艺术与宗教二者的统一,让哲学成为艺术和宗教的思维之共同概念; “纵向”地把绝对精神的发展安排为从艺术、宗教到哲学发展的“三段论”,艺术和宗教在哲学中才发展为最高形式。换言之, “艺术的解体”最初虽融会入宗教里,但最终还是归并在哲学里。哲学吞并了艺术,这是由于, “思考和反省已经比美的艺术飞得更高了”(黑格尔,第 13 页)。总之, “艺术终结”既包涵黑格尔对近代市民社会的不满,但更是主体自我意识运作的逻辑结果。可以说,尽管黑格尔美学是由主体性理论构建起来的,但正是主体性不断向上的自我发展,导致了他眼中哲学对艺术地位的直接剥夺,从而最终胀破了其整个的美学体系。这也恰恰是黑格尔哲学的“背谬”所在。在黑格尔宣判“艺术解体”一个半世纪之后,阿瑟· 丹托在 1984 年《艺术的终结》( the end of art )中重提了这个“历久弥新”的命题, 遂而被称之为“二次终结论”。然而,二者的基本差异在于,

哲学如何剥夺艺术 ?——当代“艺术终结论”的哲学反思的论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10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小博士
  • 文件大小45 KB
  • 时间2017-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