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骑楼建筑及其审美心理结构特征分析一,广州骑楼的建筑特色。 1、骑楼建筑的平面特点和立面造型特征: 传统骑楼建筑平面的基本特点是面宽小、进深大。平面首层前部为人行道, 一般深 3-4 米, 后部为商店, 二层以上为住宅, 住宅前部突出于商店,跨越人行道上部。在立面造型上,广州骑楼的总体风格可用中西合璧来概括,一般分为三部分:廊部、楼部、楼顶。廊部以梁柱式为多, 也有少数为券柱式。梁柱式由横梁和柱式组成, 带明显中西合璧的痕迹。其净高一般为 4-6 米,也有的高达 8 米。前部为骑楼柱廊,后部为店铺。两层以上为楼身, 一般为住宅。楼身临街立面处理为西式造型或中西结合称为洋式店面。临街墙面的浮雕图案、窗洞形式、线角、阳台铸铁栏杆等, 融合西方的建筑装饰风格, 加上多道腰线与线脚的融会贯通, 使墙面层次清晰, 富有变化。色彩则以当地盛产的贝灰的白色和调加的米黄色为主, 色调淡雅, 清新和谐, 具有丰富多彩的艺术效果。骑楼楼顶建有山花和女儿墙。山花是在立面上的一种缓坡的三角形山墙的花饰, 有意设计成曲线型和半圆形, 是屋顶的重点装饰部分。山花两边的矮墙,便是女儿墙,出现在天台边缘以及檐上以上的位置。女儿墙图案相对简单,主要强调实用性。 2、广州骑楼建筑的分类: 骑楼建筑总的立面造型特征为“中西合璧”, 主要有中国传统式, 以南华路、同福路、万福路、德政路、起义路还有零星保存; 古罗马券廊式, 以新亚大酒店为代表; 仿哥特式, 以爱群大厦为代表; 仿巴洛克式, 龙津西路有存; 南洋式, 万福路有存;现代式,以越华路的广州大厦为代表等六种形式。二,广州骑楼建筑的审美心理结构分析。(一)关于审美心理结构: 审美心理结构是美学研究中一个倍受关注的课题。英国经验美学家夏夫兹博里曾试图用“内在的眼睛”或“内在的感官”来解开审美心理之谜。至现当代, 人们普遍形成共识是: 主体在对对象感知时, 已事先具有一定的心理结构。建筑审美活动的实践表明, 在建筑审美活动开始时, 审美主体绝不可能以一个空白的头脑去被动地接受审美对象的审美信息, 而是用事先具有的审美心理结构去主动地接受审美信息, 关注建筑的审美属性。也就是说审美心理结构决定着主体对客体审美属性的选择、发现、感知和评价。必须指出的是建筑审美心理结构不是人与生俱来的,它是在建筑审美活动中形成的,并随着建筑审美活动的深入而不断丰富和完善。在这个不断发展和更新的过程中, 审美心理结构既表现出相对的稳定性,又有着新的延续。对广州骑楼建筑的审美分析中, 我们不难发现, 骑楼建筑的萌芽、发展、壮大虽然来源于它独特的地理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 体现出对自然、社会和人文的适应性。更重要的是骑楼建筑的形成,有着先在的审美心理结构基础,表现出时代性、民族性和地域性特征。(二)骑楼建筑的审美心理结构特征。 1 、审美心理结构的时代性特征。近代岭南建筑文化的总体特征表现为对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以及西方古典建筑的输入和演化。广州骑楼建筑的出现就是以这种大文化为历史背景,从而表现出审美心理的时代性特征。首先, 在它的平面布局和立面造型上, 广州骑楼继承了中面的特征。而其立面造型, 又结合了西方建筑的特色, 从而表现出近代广州所特有的中西合璧审美形态。其次在建筑结构和材料上, 骑楼建筑从最早的木结构
广州骑楼建筑及其审美心理结构特征分析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