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浅谈耀州窑的制瓷成型工艺之手工拉坯.doc


文档分类:行业资料 | 页数:约8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8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8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浅谈耀州窑的制瓷成型工艺之手工拉坯
[摘 要] 陶瓷器的形状、大小、功能各有不同,因而有多种成型方法。《德应侯碑》记载,耀州窑成型是“转轮就制”,即手工拉坯。在耀州窑传统的手工拉坯制瓷工艺中,手工拉坯的师傅称之为手拉坯艺人,即质转盘、立轴组成;到了宋代,转盘演化为砂石,因为砂石转盘比较重,在无电力的情况下可利用惯性手工拉坯制作成型。

等子为度量器,一般竹竿制成。在制作过程中度量外部大小可用铁丝制成的交叉物,现在广泛运用钢卡尺。

托盘是陶质圆盘状或石膏圆盘,使用时将泥放到托盘中心进行拉坯,拉好成型后将坯与托盘一并搬走,这样可以减少坯体变形。

在手工拉坯过程中,吸收坯体内部多余水分,有效避免干燥过程中底部干裂。

割线是约1毫米的棉线,用于切割拉好的坯体脱离底泥。

作水盆即小瓷盆,用来盛水,以温水为佳,拉坯时双手保持湿润,在拉坯过程中沾上水起到润滑作用,利于拉坯,切记沾水过多。
(二)手工拉坯的主要技法
揉泥、拉坯、取坯三者通力协作是制作好器型的最重要一步。

将泥块摔练,经过堆、切、摔、踩,待泥块水分均匀,软硬合适,方为熟制好的泥。揉泥的过程主要是把不同干湿度的粘土揉匀,令粘土干湿适度,如果粘土太硬,在揉压时要加水,反之则要脱水。揉泥的意义就好像做面点之前要揉面一样。将熟泥进行揉练,一方面是驱除熟泥中的气泡,另一方面是将熟制好的泥块通过“菊花揉泥法”,即一手按泥,另一手顺时针方向压揉,泥块表面形成菊花瓣形纹理,最后形成有规则的圆型泥团。

拉坯是陶瓷成型过程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拉坯的好坏直接决定了上釉烧成的重要因素。拉坯即将熟制好的泥团揉制好放到转轮中心,在转盘外力转动情况下,匠人自执轮棍对准轮盘边上的轮窝,双手逆时针方向把轮盘转动,进行器型制作。根据所制器型大小的不同,选择不同的手法,常用的有“顶泥子”“抹泥子”。拉坯时,双手浸湿,首先要正泥(这是做器物的基本功),在离心的外力作用下,双手夹挤泥团,挤成塔状,然后左手按住泥团,右手扶稳配合左手发力,在双手三泥(压泥、抱泥、提泥)作用下完成所规定的器型。

坯体器物制作好时,调慢转盘速度,左手夹稳坯底,右手捏住割线一端,在转盘的惯性下,迅速取下,剩余的底泥可以继续拉坯。
三、手工拉坯的传承方式
(一)家庭作坊的传承
通常以家庭为单位,手拉坯一般以男性为主,大多数都以“父与子”的模式沿袭。在家庭中,子女从小就耳濡目染,很早就接触陶瓷制作的成型环节,便不自觉地模仿起来,长辈们也会用简单、有趣的表达方式引导孩子们的兴趣,使他们循序渐进地成长,最为直接地学到、体验到制作陶瓷成型的方法和技巧,这样的传承模式可以在学习过程中心领神会,理解父辈们的精髓和思想,这也是形成各家手拉坯技法的根本区别。
(二)拜师学艺的传承
随着作坊的不断扩大,器物的种类也渐渐增多,所以需要更多匠人来完成,这样就出现了师带徒的局面。师傅除了收自己的亲戚为徒,更多的是没有血缘关系的徒弟。师傅设置严格的教学步骤和要求,从最基本的揉泥开始,到器物的成型,经过3年的学习,徒弟们通过

浅谈耀州窑的制瓷成型工艺之手工拉坯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8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巧姐
  • 文件大小17 KB
  • 时间2022-04-02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