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篆刻
编辑课件
中国书法字体大致有哪几种字体?
楷书 草书 行书
隶书 篆书
请把这些字体按先后出现的时间顺序排列
编辑课件
篆书 隶书
楷书 行书
草书
书法欣赏
编辑课件
篆书尚能驾驭住自己的感情,写得大小匀称,浓纤得体,至“贼臣不救,孤城围逼”再也抑制不住百感交集的愤激,像火山迸发,狂涛倾泻,字形时大时小,行距忽宽忽窄,用墨或燥或润,笔锋有藏有露,连绵起伏,笔势飞动,心手两忘,一泻千里;至“呜呼哀哉”,节奏达到了高潮,随情挥洒,任笔涂抹,与第一行循规蹈矩者形成了十分鲜明的对比。
编辑课件
编辑课件
编辑课件
行书是一种统称,分为行楷和行草两种。它在楷书的基础上发展起源的,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是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的。“行”是“行走”的意思,因此它不像草书那样潦草,也不像楷书那样端正。实质上它是楷书的草化或草书的楷化。楷法多于草法的叫“行楷”,草法多于楷法的叫“行草”。行书实用性和艺术性皆高,而楷书是文字符号,实用性高且见功夫;相比较而言,草书则是艺术性高,但是实用性显得相对不足。
行书
编辑课件
《兰亭序》是王羲之于东晋永和九年( 公元353年 )三月三日在和一些文人举行的“修契”宴会上,为他们诗写的序文手稿。全文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文章清新优美,书法遒劲飘逸。后人评道“右军字体,古法一变。其雄秀之气,出于天然,故古今以为师法”,誉之为“天下第一行书”。千百年来成为书法家们心摹手追的经典范本。
编辑课件
虞世南临兰亭序
编辑课件
v康熙临兰亭序v
编辑课件
毛泽东临《兰亭序》
编辑课件
草书
草书有广义和狭义。广义的,不论时代,凡写得潦草的字,都可以算草书。狭义的,即作为一种特定的字体。 [1] 形成于汉代,是为了书写简便在隶书基础上演变出来的。特点是结构简省、笔画连绵。
草书分章草和今草,而今草又分大草(也称狂草)和小草,在狂乱中觉得优美。
编辑课件
张旭,唐吴郡(江苏苏州)人,生卒年月不详。字伯高,官至金吾长史,故世称张长史。喜饮酒,往往大醉后挥毫作书,或以头发濡墨作书,如醉如痴,世人称之为“张颠”,与李白、贺知章、李适之、李进、崔宗之、苏晋、焦遂称为酒中八仙。
张旭性格豪放,嗜好饮酒,常在大醉后手舞足蹈,然后回到桌前,提笔落墨,一挥而就。 有人说他粗鲁,给他取了个张癫的雅号。其实他很细心,他认为在日常生活中所触到的事物,都能启发写字。偶有所获,即熔冶于自己的书法中。他的字貌似怪而不怪,关键在于点画用笔完全符合传统规矩。可以说,他是用传统技法表现自己的个性,而在书法上成了有创造力的无愧于自己时代的书法家。 当时人们只要得到他的片纸支字,都视若珍品,世袭真藏。
编辑课件
盛唐时期,以张旭为代表的一派草书风靡一时,它打破了魏晋时期拘谨的草书风格。把草书在原有的基础结构上,将上下两字的笔画紧密相连,所谓“连绵还绕”,有时两个字看起来象一个字,有时一个字看起来却象两个字。在章法安排上,也是疏密悬殊很大。在书写上,也一反魏晋“匆匆不及草书”的四平八稳的传统书写速度,而采取了奔放、写意的抒情形式。
古诗四贴(张旭)
编辑课件
怀素草书
编辑课件
编辑课件
作品欣赏
编辑课件
编辑课件
编辑课件
编辑课件
纂刻
编辑课件
印的起源
四千多年前的华夏族已使用印章钤盖龙图。在安阳殷墟发掘出了一个商代印陶,置于白陶器内壁,因岁月流失,只残存三分之二,印陶字形似为“从”字,四边有边框,是用当时专制的“范”按压于陶器内壁,而后入窑烧成的。
商代亚形印模
编辑课件
中行羞府 昌武君印
编辑课件
弄狗厨印 乐尉右陶
官印
编辑课件
太平天国官玺印
(*)
大清嗣天子宝
编辑课件
虎 对战 吹弹
骑士 双人舞 舞剑
编辑课件
肖形印,最早在商周已经发现,至秦汉达鼎盛时期,随后日渐衰落,直到现代的来楚生又使频危的肖形印重放光彩。
肖形印在当时主要用作避邪、祥瑞、敬神以及用来玩赏。
编辑课件
鸡
鸡 羊 壁虎与蝎子
斗虎 鹤 凤鸟
编辑课件
来楚生肖形印
江流有声,断岸千尺(邓石如)
编辑课件
邓石如(1743---1805),安徽怀宁人。幼年时家境贫寒,一生社会地位低下, “我少时末尝读书,艰危困苦,无所不尝,年十三四,心窃窃喜书,年二十,祖父携至寿州,便已能训蒙今垂老矣,江湖游食,人不以识字人相待。” 他十七岁后,就开始以书刻自给。三十岁后,通过友人
中国书法篆刻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