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温调节机制与手术低体温的护理
第1页,共14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二
人的体温
体温通常指人体内部的温度,在生物学上是指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为37度,正常人腋下温度为36~37度,测量方法有口测法、腋测法及肛测法。
体温调节机制与手术低体温的护理
第1页,共14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二
人的体温
体温通常指人体内部的温度,在生物学上是指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为37度,正常人腋下温度为36~37度,测量方法有口测法、腋测法及肛测法。
人体的温度是相对恒定的,正常人在24小时内体温略有波动,一般相差不超过1度。
生理状态下,早晨体温略低,下午略高。运动、进食后、妇女月经期前或妊娠期体温稍高,而老年人体温偏低。
第2页,共14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二
正常人腋下温度为36~37度, ~,~ 。
2 昼夜波动自然界光线、环境温度、生活方式、肌肉工作等周期性变化。通常是白昼逐渐升温至午后达到高峰,然后逐渐下降至清晨最低。
体温及其正常变动
第3页,共14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二
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
体温是产热、散热对比的结果,是一个恒定的动态平衡。
1、 产 热
① 通常环境中安静时,内脏(肝脏)为多;运动时,骨骼肌增加60倍,占2/3以上。
② 寒冷环境中机体通过寒颤性(战栗)产热和非寒颤性(非战栗)产热两种形式, 增加产热量以维持体温。
第4页,共14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二
影响产热的因素
基础代谢率;肌肉运动;神经的紧张程度(肌肉血管);内分泌激素(E、NE、);环境温度;食物的特殊动力作用。
第5页,共14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二
散 热
途 径
皮肤(75%)、呼吸、排粪、排尿
方 式皮肤散热的方式:辐射、对流、传导、蒸发。前三种又称为非蒸发散热。
第6页,共14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二
散 热
辐射
是机体以热射线的形式将热量传给外界较冷物质一种散热形式。
对流
是指通过气体或液体或交换热量的一种方式。对流是传导散热
的一种特殊形式
传导
热量直接通过接触的方式由高温传给温度较低的物体。根据这
个道理可利用冰囊、冰帽给高热病人降温
第7页,共14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二
蒸发
热量靠体表和呼吸道水分汽化吸热而散发。有两种形式:
一种是: 不显汗蒸发-体液的水分直接透出皮肤和粘膜表面,
在未积聚成汗滴前被蒸发掉;
另一种是:显汗蒸发-汗腺分泌汗液。当温度等于或高于体
表温度时,蒸发是唯一的散热方式。
第8页,共14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二
第9页,共14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二
体温恒定的调节
⑴ 体温调节中枢调节体温的重要中枢位于下丘脑。通常,下丘脑前部产热中
枢,后部散热中枢。
⑵ 温度感受器分为外周和中枢感受器。
① 外周感受器如皮肤、某些粘膜、腹脏内脏等。
② 中枢感受器有冷敏和热敏神经元。
第10页,共14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二
体温调节的外周机理
① 躯体神经控制骨骼肌的紧张性和运动,引起机体的非寒颤和寒颤产热。
② 植物性神经寒冷时,交感神经兴奋,引起代谢加强,增加产热,同时使皮肤血管收缩,引起体表散热减少。热应激时,交感兴奋降低,代谢产热减少,皮肤血管扩张,汗腺分泌汗液,使散热增加,同时交感神经兴奋使唾液腺分泌加强有利于蒸发散热。
第11页,共14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二
体温中枢调节机理—调定点学说
① 调定点学说下丘脑的热敏神经元起着调定点的重要作用。 调定点是指热敏神经元对温热的感受界限即阈值(通常是38℃左右)。
② 调节过程当中枢的温度升高>调定点时,热敏神经元冲动发放的频率↑,使散热过程兴奋而产热抑制,则使体温不致过高;当中枢的温度降低<调定点时,热敏神经元冲动发放的频率↓,使散热过程抑制而产热兴奋,则使体温不致过低。另外,5-羟色胺刺激散热,而乙酰胆碱刺激产热,去甲肾上腺素在高温时抑制热性喘息,在低温时,则抑制寒颤。
第12页,共14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二
第13页,共14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二
谢 谢
第14页,共14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二
体温调节机制与手术低体温的护理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