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桂西北的环江县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毛南族和壮族是当地的土著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随着汉、苗、瑶等族群的迁入,族群互动频繁,环江县形成了复杂的族群关系。从地方史的角度来说,环江县的历史是族群互动发展的历史。族群间的互动交往促成了族群的形成、分化和发展,也是族群认同的前提和基础,而族群认同也只有在族群互动中才体现出其意义。本文从族群迁徙、语言、经济、通婚为视角观察毛南族群与周围族群交往互动的状况,探讨他们之间的族群关系,在此基础上研究其族群认同。在当地,我们可以看到,对祖先迁徙、创业的艰难历程的族源认同是最主要的认同依据,在族群的建构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毛南语是毛南人最具显性的文化特征,在毛南族认同中不断被用来作为表述认同的工具。在乡村,毛南族群的认同以文化和世系为主要认同根据;在城镇, 由于文化特征的逐渐消失,世系成为主要的认同根据。由于出生和经历等的差异,个人的认同也存在差异。作为一个人口较少的民族,毛南族仍受到了本族学者和研究少数民族的学者的关注。但对毛南族的研究,目前还是停留在其族源、历史和文化方面,尚未有学者关注其族群内部的自我认同和族群性问题。本文将从人类学的视角,运用人类学的理论和方法,根据访谈和文献的记载来考察毛南族的形成及其在历史上与他族群的互动状况,同时通过对毛南聚居区的两个村落和所在自治县的县城进行田野调查,考察毛南族族群认同的现状。研究毛南族的族群认同,对我们认识和研究毛南族这个特殊的少数民族和对族群认同理论的发展都有重要意义和价值。本文第一部分是绪论。在绪论中,我回顾了族群及族群认同研究成果、并阐述了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研究方法,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第二部分对田野地点的族群、人口、地理、历史沿革等概况进行了简要的描述。第三部分主要根据文献和访谈考察毛南族的形成及其与其他族群互动的历史和族群认同的历史性变迁,同时通过对毛南族日常生活的考察来展现其和平状态下共时性的族群认同特征。第四部分是结语,在前面研究的基础上, 总结毛南族族群认同的特征,反思前人的研究成果和族群认同理论。本文认为,在我国,族群认同主要受国家政策、族群历史上的交往互动、社会环境变化等因素的影响。就毛南族的形成来看,它形成于地方社会的复杂的社会互动过程中,而不是基于他们认定的共同祖先和族源的结果。就其内部来说,不同姓氏的宗族之间强调的是不同的祖先和世系来源。即使在共同的历史记忆弱化的情况下,居住在毛南山区的居民仍旧可以由共同的文化和地域产生族群认同。由此可见,族群认同并不一定是原生性的, 是可以被建构的,它依托于人们在既定的环境中的场景性选择。族群既不是完全客观的存在,但也不是完全脱离客观的主观,它的灵活性和流动性源于人类群体文化组成的多样性以及面临的具体场景的复杂性。毛南族群认同存在多种认同符号,人们在不同场合会选择 I 不同的认同符号。在每一个族群的认同中并非都具备所有的族群认同要素,而不同的认同要素在具体的一个族群的认同中起的作用也各不相同,族群认同具有多样性。族群意识是流动的,因而族群认同会随着历史和现实场景的变化而改变。当代,族群意识经历了从族群认同到民族认同的变化。在现代化过程中,在各种社会因素的作用下,族群及民族认同表现出多样性,朝多极化和多样化方向发展。关键词:毛南族族群互动族群认同 II Abstract There are many ethnic groups living in Huanjiang County in North of Guixi. Maonan ethnic group and Zhuang ethnic group are the local ethnic groups. In long historic course, along with other ethnic groups, like Han, Miao, Yao and soon moving into this place, the ethnic groups ’ relation plex. Huanjiang County's local history is the ethnic groups ’ interaction and development history. The ethnic groups ’ interaction has facilitated the ethnic groups ’ formation, differentiation and development. And it is also the premise of the identity. And ethnic identity has its significance in the ethnic groups ’ interact
毛南族族群认同的研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