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梦:民间慈善要“忙”上减“盲”
常梦认为,民间慈善机构应该走向市场,变成一个有收入、能自我运转的机构。“但必须做两本账,一本是募集的慈善基金账,另一本是服务性收入的账,二者必须严格分开。”
摄影/本刊记者 李生命,常梦没日没夜、东奔西忙,争取慈善捐助。2002年7月11日早上8点10分,得到中国儿童希望基金会资助的小梦雁被推进了手术室。常梦在手术室外焦急地等待了整整六个半小时。手术成功了,常梦却一下子瘫在了地上。
与小梦雁一样,在关爱中心生活的每一个孩子都有一段不幸的遭遇。常梦怜惜他们,关爱他们,像亲妈妈一样。每来一个孩子,常梦便会种下一棵“通天杨”,并在树上挂上他(她)的名字,祝福他(她)像“通天杨”一样生命顽强、正直向上。由于新建食堂,有六棵“通天杨”被无奈地砍去。跟树的生死轮回一样,中心托养的孩子以及来这里服务的工作人员和志愿者也换了一拨又一拨。惟有“常妈妈”始终坚守在这里。2007年12月,“21年为残疾儿童奉献爱心”的常梦入选“全国十大社会公益之星”。
婚姻受挫创办“北京知音沙龙”
谁曾想到,为残疾儿童带来温暖和希望的常梦也曾有过一段灰暗的人生。
常梦出生在北京一个殷实富裕的高干家庭。父亲是曾享誉京城的工艺美术大师“面人常”,也是随陈嘉庚从马来西亚归国的首批华侨,后来一直做到司局级高官的职位。优越的家境使青年常梦比同龄女孩怀有更多瑰丽的梦想。她先后几次婉拒了与家长们为她安排的高干子弟联姻,自作主张嫁给了一位身材魁梧、英俊潇洒的帅小伙。
然而,爱情的泡泡没有飞太高。他们的孩子出生仅八个月,丈夫便红杏出墙,给还沉浸在幸福憧憬中的常梦当头一棒。“我就抱着孩子上他们单位去闹。他想离婚,我偏不离,就想跟他耗着。”这一耗就是10年。
在这段漫长的感情灰暗的日子里,朋友的劝慰和鼓励给了常梦莫大的支撑,她们经常在一起谈婚姻、谈家庭、谈人生。渐渐地,常梦的沮丧和失落开始平复,朋友们的压抑也得到了舒缓。敏感的常梦意识到,“爱可以减缓因挫折给人们带来的心理压力。”
1986年,常梦发起成立了专为离异女性提供情感安抚的“北京知音沙龙”,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和人生感悟给遭遇类似创痛的姐妹们以劝慰和扶助。65位几近绝望的离异女性得到了常梦的帮助,开始了新的生活。
与丈夫冷战10年后,1996年,常梦在离婚协议书上签了字,“没有爱的婚姻是徒劳的。而儿子在成长,我不能让儿子在这样一个不正常的家庭中长大。”从此她独自带着儿子生活,靠在一家药业集团做业务的收入维持母子俩的开销。
2001年夏天,常梦到某企业拉赞助时遇到了后来成为她第二任丈夫的黄雁平。对孩子们无私的爱,让这两个都曾经历过失败婚姻的中年人走到一起。婚后三个月,丈夫黄雁平索性辞去了月薪不菲的正式工作,一心给常梦打起了下手。
慈善不能承受之重
去年7月的一天,关爱中心一间房屋的房梁在一场大雨过后突然断裂,常梦夫妇夜以继日、辛苦抢修,最后双双病倒在工地上。这时的常梦望着待修的房屋和需要照顾的孩子们,痛哭失声。她说:“有的时候我累得连自己都不理解自己了”。
自1986年成立“北京知音沙龙”以来,21年多的时间里,常梦说她没休过一天节假日。今年元旦,常
常梦:民间慈善要“忙”上减“盲”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