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教学案
备课人
第 1 课时
审核人
授课时间
课 型
新 课
课
题
赤壁赋
学
习
1 了解作品“ 以文为赋”
,骈散结合的形式特点,鉴赏品味课文精美的语言
2.了解作者运用的主客问答这一赋体的传统解其愁,便反映了这种复杂的 心情。
赋主要抒写作者月夜泛舟赤壁的感受,从泛舟而游写到枕舟而卧,利用主客对话的形式 提出矛盾、解决矛盾,深微曲折地透露出作者的隐忧,同时也表现了他旷达的人生态度。
文中“ 客人” 之悲由三方面的感触产生:
一是赤壁一带的江山触发他想到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当年何等英雄,而今安在 樵江渚之上 !
?何况吾辈渔
二是由江水无穷想到人生须臾,渺如沧海一粟。
三是要摆脱现实处境,渴望能“ 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却“ 知不可乎骤得”
。
赋写“ 客人” 的生悲之因,实为下写苏子的开导之词蓄势。文中苏子的话针对“ 客人”
的感触而发。 他从宇宙的变化说到人生的哲理。
认为从变化的角度看, 天地一刻也不会不变,
人生短暂,自然可悲;但从不变的角度看,那就是天地与我同生,万物与我为一,都会无穷 无尽。况且天地间物各有主,“ 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如此,人世间的荣辱、 得失、忧乐便不足为念了。最后他为“ 客人” 指出出路:到大自然中去寻求精神上的寄托。显然,赋中客人和苏子的话都反映了作者的思想意识。他所谈的人生哲理,有合理的积极的一面,但也含有佛老思想中随遇而安、惟与自然相适的消极因素。因而“ 客人” 的话却很真实地反 映了作者内心的痛苦,所以当他把手书的《前赤壁赋》寄给好友钦之时,特地写信叮嘱道: ”“ 多难畏事,钦之爱我,必深藏之不出也。
赋分三层意思展开,一写夜游之乐,二写乐极悲来,三写因悲生悟。情感波折,层层深 入。文笔跌宕变化,熔写景、抒情、议论于一炉。景则水月流光,情则哀乐相生,理则物我 相适,杂以呜呜箫音,悠悠古事。体物写志,妙在不离眼前景,而议论、见识又不囿于眼前 景。情因景发, 景以情显,两两相触, 缥缈多姿,创造出美妙的神话般的境界。又借景说理、寓理于情,使得赋充满诗情画意,而兼具哲理。作者用清新的散文笔调作赋,中间有骈词、
俪句,也用了韵,更多的是散句成分。这种赋称为文赋。
《前赤壁赋》除采用赋体传统的主
客问答形式外, 句式长短不拘,用韵错落有致,语言晓畅明朗, 其间有歌词,有对话, 抒情、说理自由洒脱,表现力很强。这些都是对赋体写作的一种发展。
《赤壁赋》
第一课时
一、关于 “赋”:
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其特点是 “铺采螭文,体物写志 ”,侧重于写景, 借景抒情。屈原为代表的 “骚赋 ”,汉代为代表的 “辞赋”,魏晋以后的 “骈赋 ”,唐代又由骈体转为 “律赋”,宋代以散文形式写, 称为“文赋”。
(2)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苏轼出身于一个比较清寒的文人家庭,
从幼年起就受到良好的文学熏陶,
尤
其是在父亲苏洵的影响下,早年便 年(l057 年)苏轼中进土,年方
‘ 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 ” ;。宋仁宗嘉花二
21 岁,嘉佑六年,授大理寺评事签书凤翔府判
官厅公事,由此,踏上了一条颠沛坎坷的仕途生涯。
此刻的北宋王朝积贫积弱, 内忧外患, 危机重重, 一大批有政治
《赤壁赋》学案及答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