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城市规划原理.doc


文档分类:建筑/环境 | 页数:约10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10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10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关系密切经济发展推动城市化进程,城市化又会促进经济发展。二者之间是一种粗略的线性关系,即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城市化水平也越高作为衡量该国经济和社会现代化程度的标志之一。世界城镇化发展规律表明, 当城镇化水平达到 30% 、人均 GDP 达到 800 美元时,城镇化进入加速发展阶段,我国目前的城镇化过程正处在这一阶段。城市化进程是社会发展的过程。城市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载体,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巨大推动源泉。城市化城市化现象城市产生后至产业革命的 5000 年中, 城市人口大约只占 10% 左右, 而产业革命后的约 300 年中, 城市人口已发展到 50% 以上, 其中经济发达国家以达到 70— 90% 。城市人口急剧增长、城市规模急剧扩大是城市化的主要表现。目前全世界人口中已有 50% 左右生活在城市地区。城市化——是 18 世纪产业革命以后社会发展的世界性现象。城市化的含义十分丰富——人口(农业- 非农人口) 、地域(农村- 城市) 、产业(农业产业- 非农产业) 、空间形态转化、城市文化和生活方式在农村的扩散;基础设施现代化、传统文化的继承和更新、环境的改善。通常我们将城市化理解为“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 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也可简单表述为“农业人口及土地向非农业的城市转化的现象及过程”。城市化水平的度量——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城市化的发展动力根本动因——建立在工业化基础上的经济发展工业化在城市中创造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就业岗位(城市的引力) 提高农业生产率,产生大量农业剩余劳动力(农村的推力) 导致人口从农村向城市的大规模迁移 1. 由于工业化引起的社会大变革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生产关系的变革, 大机器生产集中了相当数量的产业工人, 打破了封建社会中封闭式的生产方式。城市规模的扩大和地位的增强,使之取代了封建庄园或城堡的中心地位。 2 聚集效应和规模效益是城市化的关键生产的社会化、专业化和大协作,使生产力合理配置市场的竞争、优胜劣汰,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动力合理的规模使生产达到最佳的经济效益 3 现代化的技术和信息及环境要求带动其他城市的发展发达迅速的交通使世界变小了八十天环游地球到一天到达美国便捷迅速的网络、信息技术将世界城市连为一体生活质量的提高要求有高标准的消费城市旅游城市休闲、赌特殊性质的城市首都华盛顿堪培拉霍华德“田园城市”以霍华德“田园城市”为标志,出现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框架。 1. 理论提出— 1898 年《明天:通往真正改革的平和之路》三磁力图解 2. 概念——是为健康、生活及产业设计的城市, 其规模足以提供丰富的社会生活, 四周要有永久性农业地带围绕,城市土地归公众所有。 3. 田园城市实质——城市和乡村的结合体。若干个田园城市( 3 万人)围绕中心城市( 万人)呈圈状布局。 4. 社会城市: 提出了实现土地社区所有制、建设田园城市的方法, 来逐步消灭大城市, 建立城乡一体化的新社会。用城乡一体化的, 保障社会自由的新社会形态来取代城乡分离的旧社会结构形态。其社会城市就是由一个面积 1200 英亩、人口 58000 人的中心城市和若干面积为 600 英亩(城市用地 1000

城市规划原理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10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63229029
  • 文件大小2.03 MB
  • 时间2017-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