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血液系统11
1、血浆蛋白:血浆中多种蛋白质的总称,不能透过毛细血管壁。 盐析法可分为三类:白蛋白、球蛋白和纤维蛋白原。 球蛋白电泳法可分为:α1、α2 、 α3 、β、γ球蛋白。
血浆与组织液的区别:主 *指RBC能稳定的悬浮于血浆中而不易下沉的特性。静置在血沉管中的红细胞经过一段时间会缓慢下沉。
*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 ESR):以第1小时末RBC在沉降管中沉降距离来表示RBC沉降速度,简称血沉,是衡量红细胞悬浮稳定性的一种方法。
男:0-15mm/h, 女:0-20mm/h
*红细胞叠连(rouleaux formation):多个红细胞以凹面相贴。
RBC的生成
(三)RBC的生成与破坏
(1)红骨髓的造血功能
多能干细胞
红系定向祖细胞
原红细胞
早幼红细胞
中幼红细胞
晚幼红细胞
网织红细胞
成熟红细胞
EPO
8~32
核消失
入血
1~2天
BPA
*%~%,网织红细胞计数可了解骨髓的造血功能
(2) 造血原料
食物 1~2mg /d*来源: Fe 衰老RBC的破坏(25mg/d)
①铁:必需原料(20~30mg/day)
*体内有铁3~4g,67%存在于血红蛋白中
Fe2+ 小肠→转铁蛋白→骨髓→幼红细胞(合成血红素)
血红素+珠蛋白→Hb
转铁蛋白
巨噬细胞
②蛋白质
①VitB12 : 影响RBC的分裂及血红蛋白合成 VitB12是DNA合成的辅酶(每天消耗1~3μg),体内贮存1~3mg。 机体对VitB12吸收需内因子(intrisic factor)与R结合蛋白的参与。酸性胃液中,R结合蛋白与VitB12结合,小肠上段被胰蛋白酶断裂结合;与内因子结合.
内因子由胃黏膜细胞分泌,与VitB12结合,形成复合物,保护不被消化酶破坏;回肠黏膜上特异性受体,在回肠远端重吸收。
(2)促进红细胞成熟的因子
②叶酸:
RBC成熟因子,合成DNA所必需。
叶酸直接参与DNA合成(每天消耗50μg),动植物食物中广泛存在。
①BPA(Burst Promoting Activator): 爆式促进因子,糖蛋白
作用: 选择性地作用于早期红系祖细胞BFU-E。可能通过影响BFU-E由G0期进入S期,从而促进其增殖。
(1)正性调节因子BPA与EPO
②EPO(Erythropoietin)
促红细胞生成素, 糖蛋白
作用:
*促进晚期祖细胞CFU-E向前体细胞分化,同时加速增 殖
*促网织红细胞从骨髓释放
骨髓
干细胞 -→BFU-E -→CFU-E -→红系前体细胞
EPO(促红细胞生成素)
RBC数量
肾脏氧耗↑
产生EPO
的细胞
O2感受器
大气氧↓
(高原等)
心脏泵功能↓
血容量↓
Hb浓度↓
O2亲和力↓
⊕
肾(管周细胞)
肝(枯否C 巨噬细胞)
BPA(爆式促进因子)
(2) 雄激素
*刺激骨髓造血
*刺激肾脏产生EPO
(四) 红细胞的寿命与破坏
RBC寿命120天左右
临床上可用切脾治疗以减轻贫血。
破坏场所
血管内占10%(血红蛋白尿)
血管外90%(脾、肝巨噬细胞)
三、血小板(platelet,thrombocyte)生理
血小板的形态和数量
血小板的生理特性
血小板的生理功能
血小板的生成与调节
血小板的破坏
(1)又称血栓细胞(thrombocyte):是从骨髓成熟的巨核细胞胞浆裂解脱落下来的具有代谢能力的活细胞,无色、无核、椭圆形小体,少数呈索形或不规则形。
1、血小板的形态和数量
在血液中中的平均寿命为7~14天,只有20~25%有止血功能,衰老血小板被单核吞噬细胞系统细胞吞噬。
正常值:(100~300)×109/L
血小板减少:<100 ×109/L
(2)数量: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小板<50×109/L,毛细血管壁脆性增加,出现皮肤、黏膜出血。
(二)血小板的生理特性
1. 粘附:指血管受损后,血小板粘着于血管内皮细胞下胶原组织。
2.聚集:
血小板之间的相互黏附、聚合在一起的现象。
3. 释放反应
*血小板受刺激后将其储存于颗粒中的物质向外排出的过程。
5-羟色胺、儿茶酚胺、血小板因
cc血液系统11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