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大舞台作文课堂中国戏曲主要是由民间歌舞、说唱和滑稽戏三种不同艺术形式综合而成。它起源于原始歌舞,是一种历史悠久的综合舞台艺术样式。经过汉、唐到宋、金才形成比较完整的戏曲艺术,它由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综合而成,约有三百六十多个种类。它的特点是将众多艺术形式以一种标准聚合在一起,在共同具有的性质中体现其各自的个性。中国的戏曲与希腊悲剧和喜剧、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老的戏剧文化,经过长期的发展演变,逐步形成了以“京剧、越剧、黄梅戏、评剧、豫剧”五大戏曲剧种为核心的中华戏曲百花苑。中国戏曲剧种种类繁多,据不完全统计, 中国各民族地区地戏曲剧种约有三百六十多种,传统剧目数以万计。其它比较著名的戏曲种类有:昆曲、粤剧、淮剧、川剧、秦腔、晋剧、汉剧、河北梆子、河南坠子、湘剧、黄梅戏、湖南花鼓戏等。昆曲是我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发源于元末明初苏州昆山的曲唱艺术体系,揉合了唱念做打、舞蹈及武术的表演艺术,现在一般亦指代其舞台形式昆剧, 素有“百戏之母”的雅称。昆曲以鼓、板控制演唱节奏,以曲笛、三弦等为主要伴奏乐器,其唱念语音为“中州韵”,北曲遵“北中州”,南曲遵“南中州”。 2001 年5月 18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宣布第一批“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单,共有 19个申报项目入选,其中包括中国的昆曲艺术,中国成为首次获此殊荣的 19个国家之一。粤剧又称"大戏"或者"广东大戏",汉族戏曲之一。源自南戏,自明朝嘉靖年间开始在广东、广西出现,是糅合唱念做打、乐师配乐、戏台服饰、抽象形体等等的表演艺术。粤剧每一个行当都有各自独特的服饰打扮。粤剧名列于 2006 年5月 20日公布的第一批 518 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内。 2009 年9月 30日,粤剧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肯定,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粤剧是广东省最大的地方戏曲剧种,随着粤语华人的移民及其对粤剧的喜爱和传唱,被传播到美国、加拿大、英国、东南亚等广府华侨聚集地。如新加坡素有"粤剧第二故乡" 之称。淮剧,又名江淮戏,淮戏,是一种古老的汉族戏曲剧种。源于清代盐城县和阜宁县,流行于江苏省、上海市和安徽省部分地区。清代中叶,流行于淮安府(今盐城市和淮安市) 和扬州府两地区,当地汉族民间流行着一种由农民号子和田歌"儴儴腔"、"栽秧调"发展而成的说唱形式"门叹词", 形式为一人单唱或二人对唱称之为二可子,仅以竹板击节。淮剧后与苏北汉族民间酬神的"香火戏"结合演出,之后, 又受徽戏和京剧的影响(称为徽夹可),在唱腔、表演和剧目等方面逐渐丰富,形成了淮剧。 2008 年6月,上海淮剧团、江苏省盐城市申报的淮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川剧,是中国汉族戏曲剧种之一,流行于四川东中部、重庆及贵州、云南部分地区。川剧脸谱,是川剧表演艺术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历代川剧艺人共同创造并传承下来的艺术瑰宝。川剧具有巴蜀文化、艺术、历史、民俗等方面的研究和认知价值,在中国戏曲史及巴蜀文化发展史上具有十分独特的地位。 2006 年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秦腔(Qinqiang Opera) ,中国汉族最古老的戏剧之一, 起于西周,源于西府(核心地区是陕西省宝鸡市的岐山(西岐)与凤翔(雍城))。成熟于秦。秦腔又称乱弹,流行于中国西北的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地,其中以宝鸡的西府秦腔口音最为古老,保留了较多古老发音。又因其以枣木梆子为击节乐器,所以又叫"梆子腔",俗称"桄桄子"(因为梆击节时发出"恍恍"声)。 2006 年5月 20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晋剧汉族地方戏曲,山西四大梆子剧种之一,又名山西梆子, 中国传统戏曲。因产生于山西中部,故又称中路梆子,也称为"中戏",主要流行于山西省中、北部及陕西、内蒙古和河北省的部分地区。有上路调和下路调之分,上路调为北路梆子,下路调为中路梆子。民国以后中路梆子兴盛, 遂以山西梆子专指中路梆子,建国后则称晋剧。清末民初的近百年间是晋剧的发展高峰时期,当时班社众多,人才辈出,尤其是以丁果仙为代表的第一代女演员出现之后, 晋剧艺术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2006 年5月 20日,晋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汉剧,旧称楚调、汉调(楚腔、楚曲),民国时期定名汉剧,俗称"二黄"。汉剧是湖北地方戏曲剧种之一,主要流行于湖北省境地内长江/汉水流域,以及湖南、陕西南部(安康,汉中)、四川和广东部分地区。 2006 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河北梆子是河北省汉族地方戏曲剧种之一,梆子腔的一种(梆子腔:戏曲声腔之一,因用梆子加强节奏得名。)解放前, 它有许多名称,在河北本地叫直隶梆子、河北梆子、梆子腔;外地人称之为京梆、笛棒子、反调等;此外,也有人称它为卫梆子或山西梆子。
戏曲大舞台概要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