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视域下专业课教师与思政工作者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摘 要 传统的专业课教师与思政工作者育人相对脱节的培养模式,已经难以适应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人才培养的时代要求。从主体协同、制度协同、平台协同、场域协同四个方面对传统教育理1 主体协同配合不足
协同育人主体的协同包含两层含义,一是育人主体的能动性,二是不同育人主体之间的配合情况。
其次,不同主体的协同关系。专业课教师和思政工作者背后代表着不同利益诉求的多元主体,不同主体之间存在着利益诉求博弈。专业课教师在高校是民主权力的代表,而思政工作者等则属于学工机构等党政行政权力,长期以来,高校思政工作的协同进程是在“举国体制”下由行政权力设定与推进,专业课教师参与不足。
制度协同机制欠缺
高校专业课教师与思政工作者的协同,既是两个育人主体之间的协同,更是高校不同制度之间的协同。高校中协同育人的制度协同,主要是指党务制度、行政管理制度、教学管理制度、学生工作管理制度之间的协同。不同制度的协同机制,是决定高校育人制度协同与否的关键因素。
当前高校制度协同的机制欠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在权力秩序的规制上,当前高校中的党务制度、行政管理制度是最具有权力主导性的制度,具有至高的核心权威地位,但其他部门的制度并没有形成自觉协同性的架构;其次,在资源整合上,还未形成党委领导、职能部门组织协调、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资源配置模式;最后,在机制保障上,不同制度之间的反馈、监督、协调、协同存在欠缺。 平台协同配合度不高
协同育人的平台协同,主要是指思政工作课程体系和专业课程体系之间的协同,既有思政课程体系内部的协同,也有思政课程体系和专业课程体系外部的协同。
当前协同育人平台配合度不高主要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首先是思政工作课程体系内部的协同,如四门政治理论课和形式与政策课等;其次是思政课与专业课的协同。长期以来,思想政治教育被认为是思政课程的事情,专业课程主要着力于专业能力、专业知识、专业素养的培养,忽略了思想政治教育等价值理念的传输,思想政治教育“两张皮”的现象仍然存在。
场域协同合作度有限
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着一定的场域空间,高校专业课教师与思政工作者的工作场域存在较大差异,如果场域空间上没有协同,高校专业课教师与思政工作者的协同也无从谈起。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场域协同”,主要是指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空间领域,如网络、课堂、家庭等。当前高校专业课教师的主要场域空间在教室,通过理论课程的方式推进思想政治教育。虽然有一定的实践课程,但所占比重较少,呈现碎片化、非系统化状态。思政工作者的主要场域与专业课教师相比有较大的区别,其主要场域在网络、社区、社团、社会实践等方面。当前无论是让专业课教师走进网络、实践等第二课堂,还是让思政工作者走进第一课堂,都存在着明显的不足,两大育人主体的场域协同合作有限。
3 “课程思政”视域下协同育人的路径分析
多元协同:構建党委领导下的专业课教师与思政工作者协同育人体系
首先,“课程思政”理念下,党委领导下的多元共治权力体系构建。“课程思政”提出要整合各种资源,实现全程、全员、全方位育人的目标。专业课教师等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多元主体
“课程思政”视域下专业课教师与思政工作者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