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于荣辱之分,弘扬社会正气
连日来,胡锦涛同志在全国两会期间关于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讲话,在各地各界引起了热烈反响和强烈共鸣。胡锦涛同志强调,要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坚持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明于荣辱之分,弘扬社会正气
连日来,胡锦涛同志在全国两会期间关于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讲话,在各地各界引起了热烈反响和强烈共鸣。胡锦涛同志强调,要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坚持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八个为荣、八个为耻”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社会的价值取向,全面确立了社会主义社会是非善恶的道德标准,明确了什么行为是社会应该倡导的,什么行为是社会应当摒弃的。这对于涤清社会风气、重树社会纲纪、推动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是极为重要的。
使我们社会蒙上道德污垢。这就提出了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在一个日益开放、快速发展的社会里应倡导什么样的道德风气,应有什么样的社会价值导向。过去理论界和学术界也曾提出过多种社会价值导向的设计方案,但有的价值导向过于单一,无法覆盖社会各个领域;有的道德标准偏重崇高德性,难以公共大众化。“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从个人或团体与国家的关系、从公职人员与民众的关系、从个人或团体对待科学的态度、从个人对待劳动的态度、从个人与他人或团体的利益关系、从个人的诚信义利观、从个人或团体与法纪的关系,以及个人的苦乐态度上全面提出社会主义的价值观、人生观及其评价标准,这就克服了道德标准单一、偏高的不足之处,但又吸纳了以往道德导向方案中的合理内涵。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提出,将扫涤道德相对主义的阴魅,在多元的价值观中突出社会主义的价值标准,明确社会主义社会倡导的道德行为和价值追求,引导社会各阶层人员在各种不同的道德关系中作出正确的道德选择。
古人之所以重视“耻辱”的道德意义,在于“有耻”是人内在的道德底线,是人之为人的标志。一个人也许可以缺乏智慧,也可能无大作为,但不能无耻,无耻就如同孟子所说是“非人也”。试想,一个人连人之为人的东西都不在乎了,那是十分危险的,就可能无所顾忌什么坏事都能干得出来。同时“有耻”也是建立其他德性的良心基础,正如陆九渊所言:“耻存则心存,耻忘则心忘”。正因如此,古代的道德教育十分重视以羞耻心为基础进德修业,特别强调一个人“知耻”良心的培养。
不知从何时起,耻辱之心在有的人那里被渐渐淡忘。在开放与经济的名义下,在金钱和美色面前,他们追求所谓的“荣耀
明于荣辱之分,弘扬社会正气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