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高二生物总结.docx


文档分类:中学教育 | 页数:约21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21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21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高二生物总结
高二生物总结
必修3第1章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一、内环境
(1)血液的组成:血浆+血细胞①血浆:血清+纤维蛋白原②血细胞: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
(2)组织液:细胞间隙分、无机盐、有机物)和理化特性(渗透压、pH、温度)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稳态是指正常机体在神经系统、体液和免疫系统的调整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的状态。二、参加内环境稳态的系统










干脆参加物质交换的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循环系统和泌尿系统
起调整作用的系统:神经系统(神经调整)、内分泌系统(体液调整)、免疫系统(免疫调整)三、稳态调整机制的相识
1、法国生理学家“贝尔纳”:神经调整2、美国生理学家“坎农”:神经体液调整
3、现代观点:神经体液免疫调整(作为内环境稳态的主要调整机制)四、稳态调整原理1、渗透压调整2、血浆pH稳态
人体在新陈代谢过程中,会产生很多酸性物质,如乳酸、碳酸;人的食物(如蔬菜、水果)中往往含有一些碱性物质(如碳酸钠)。这些酸性和碱性的物质进入血液,就会使血液的pH发生改变。血液中含有很多对酸碱度起缓冲作用的物质缓冲物质,每一对缓冲物质都是由一种弱酸和相应的一种强碱盐组成的,如H2CO3/NaHCO3,NaH2PO4/Na2HPO4等,当机体猛烈运动时,肌肉中产生大量的乳酸,碳酸等物质,并且进入血液。乳酸进入血液后,就与血液中的碳酸氢钠发生作用,生成乳酸钠和碳酸。碳酸是一种弱酸,而且又可以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所以对血液的pH影响不大。血液中增多的二氧化碳会刺激限制呼吸活动的神经中枢,促使呼吸运动增加,增加通气量,从而将二氧化碳排出体外。当碳酸钠进入血液后,就与血液中的碳酸发生作用,形成碳酸氢盐,而过多的碳酸氢盐可以由肾脏排出。这样,由于血液中缓冲物质的调整作用,可以使血液的酸碱度不会发生很大的改变,从而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










原理:当酸性物质进入血液时,H++HCO3-====H2CO3H2CO3====H2O+CO2↑(从肺部排出)
例如:乳酸进入血液后,就与血液中的NaHCO3发生作用,生成乳酸钠和H2CO3。当碱性物质进入血液时OH-+H2CO3====HCO3-+H2O
例如:当Na2CO3进入血液后。就与血液中的H2CO3发生作用,生成碳酸氢盐,而过多的碳酸氢盐可以由肾脏排出。3、体温恒定
人和高等动物具有肯定的体温,且相对恒定是进行新陈代谢(生化反应)和正常生命活动的重要条件。人体产热是能量代谢的结果,宁静时人体产热主要来自内脏(肝脏、肾等),运动时主要来自骨骼肌,可比宁静时高出10余倍。人在寒冷的环境中,常打“寒战”,产热量明显增加。人体的散热主要通过皮肤。当气温达到35℃以上时,人体散热主要通过汗液蒸发这一条途径。人体体温的相对恒定是因为产热过程和散热过程能够维持动态平衡,主要调整中枢在下丘脑。4、水平衡、盐平衡、血糖平衡、体温平衡5、反馈调整:正反馈和负反馈
反馈是一个过程的结果返回影响过程的现象。
必修3第2章第1节通过神经系统的调整
一、反射与反射弧










1、神经调整:指通过神经系统对生命活动进行的调整。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加下,人和动物体对体内和外界环境的各种刺激所发生的规律性的反应,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2、反射:神经调整的基本形式
①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加下,动物体或人体对内外环境的改变所做出的规律性应答。②非条件反射:通过遗传获得的先天性反射,由详细刺激干脆引起的反应。如膝跳反射
③条件反射:建立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是在生活过程中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由各种信号刺激引起的反应

高二生物总结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21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haha
  • 文件大小38 KB
  • 时间2022-0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