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野考古工作规程
()
1
第一章 总则
第二章 考古调查
第三章 考古发掘中的文物保护 第四章 考古发掘中的领队职责 第五章 考古发掘
第六章 发掘资料整理
第七章 发掘成果刊布
第八章 发掘资料管理
第录为“地点”,以和遗址区别。
3,旨在全面掌握一个地区地下文物资源的调查应采用全覆盖式调查方法;受资金、队
13伍规模或时间限制的学术专题调查,可采用抽样调查方法。
144,采测遗址位置的地理座标数据,并标注在地图上。
15遗址勘查系就调查发现的古代遗址细致全面的观察记录,基本内容包括:1)遗址的
范围与面积;2)文化堆积的情况;3)遗址环境;4)保存现状。
161,遗址范围与面积通过综合不同位置暴露的文化堆积并参照地表散落遗物范围推算
之。必要时可适当铲平断面或进行个别钻探,以了解遗存范围。
2,文化堆积的情况又包括以下诸项:1)层次;2)深度;3)厚度;4)暴露遗迹遗物。可通过地层断面做直接观察,并综合各观察点的情况进行整体复原的推断,必要时亦可进行
孔穴钻探。
3,对已经局部暴露的大型遗迹如城垣工程、夯土台基以及墓地等,可通过钻探对其形
状、布局等做进一步追踪。但应慎用,尽量减少对古代遗存的损伤。墓葬一般以探到墓口为
宜;遗址的布孔不宜过密。
4,提倡各种无损伤探测技术的研究和应用。
5,遗物采集的目的有两种。一种为了解遗址年代、文化面貌,可通过对暴露在断面上
12 1,通过地表散落遗物判断地下遗址状况是考古调查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工作内容。即便是在高度开发的
农业区,遗址地表散落遗物也能某种程度上反映地下遗址的状况,但由于各种原因,原属遗址上的遗物经
常被带到遗址范围之外,此类地点的发现,可作为判断和寻找附近存在遗址的线索,因此也属于考古调查
的工作范围,但不能视这些地点为遗址。2,在严重风蚀又很少被后人活动干扰的地区,文化堆积中的细小
物质流失,相对大而重的遗物基本留在原地,尽管已经脱离地层,不能将其视同为遗址堆积,但其散布位
置、密集程度等,是推断过去存在遗址以及遗址堆积情况的唯一线索,应当重视对这些现象的观察、记录,
对这些地点上的遗物采集,更应当讲究系统的方法。3,年代久远或地势崎岖地区的遗址常因塌坡、流水等
自然原因遭到破坏,搬运后形成二次堆积,由于原来的堆积结构遭到彻底破坏,不能视为遗址,但也是推
断附近存在遗址的重要线索,尤其是对于年代久远的旧石器时代考古而言,发现这类地点亦属不易,应当
予以充分重视。4,水下发现的沉船,就埋藏原因来说,属前述“地点”的范畴。但有些场合下,沉船结构
没有严重损坏,对其进一步的考古工作,与对待遗址类同。 13 全覆盖式调查是沿着精心设计的调查路线,无遗漏地踏查整个区域的方法。抽样调查是根据统计学原理
在调查区内仅抽取部分地段进行调查。抽样又分目标抽样、随机抽样、系统抽样等。 14 关于遗址位置的记录,过去有两种记录内容,一为遗址的大地座标;二为遗址的相对位置,如在某村某
一方向约几百米处等。但在变化迅速的现代生活中,村落等地标式建筑的保存时间大多不长,以此为基准
记录的遗址相对位置很容易变得不准确。在地图上标志出遗址位置,要比文字记录的相对位置准确得多,
但一则大比例尺地图并非随处可寻,标注在比例尺小的地图上,常常出现较大误差。二则由于现代社会经
常迅速且大幅度改变地物地貌,如若地图成图时间较早,依然可能造成标注不准确的情况。因此,采测和
记录遗址地理座标是十分必要的,在现代居民点稀少因而缺少明显人文地标的牧区、戈壁、沙漠、山地、
雨林等地区,采测地理座标就更为重要。过去,采测大地座标数据曾经是比较烦琐的工作,随着GPS的普
及,已经变得十分简单了。 15 由于调查具有快速和覆盖范围大的优势,越来越成为现代考古学注意发展的工作领域。伴随技术方法的
不断进步,考古调查能够介入的研究领域乃至以调查方式为主的研究日益多样和深入,期望通过调查以及
可以通过调查获得的资料和信息日益广泛和系统。现代考古学研究课题的多样性促使着考古调查技术方法
迅速和多样化发展的今天,为考古调查制定一个技术标准是非常困难的,但可以为之规范一个最低标准。 16 原《规程》第二章对遗址调查进行了原则要求,但基本未涉及调查方法。修订稿本节第四条第2-5款、
第五条第1- 3款补充了相关内容。
5
的遗物采集和拣选地表散落之特征遗物的采集达到目的。一种是通过地表系统采集,以进一
步诊断地下遗址的功能性质及格局区划等。采集方式有随机抽样、系统抽样、全面采集等,
可依需要选择。
176,遗址环境的调查内容分现代环境和古代环境两部分。现代环境信息来自遗址实地
考察及对地图、遥感照
田野考古工作规程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