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老师,大家好。我是**的***,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
《论语心得之心灵之道》
忽提论语,就好似时光的隧道回转到了孩提时代。或许,没有于丹,我大脑中不会再想起论语,不会想到通过论语来指导我的生活,也不会理解先人圣贤为什么会说出“以半部论哦。这句话大家很熟了吧,意思是,孔子说:“学习后,又经常复习它,不也是高兴的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也是快乐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这段话简要地概括了孔子人生理想的三个方面:学习、交朋友、进行自我修养。其中,他把学习放在首位。学习的内容就在于不断地求知致道、讲信修义、进德修身。孔子在这里反复强调了“不亦乐乎”,读书做学问自始自终,无非是要先自得其乐,然后才能“后天下而乐”。随时随地的学习,随时随地的反省,只要有学问,自然就能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修养。孔子教人学习,主要是学为人之道。但由为己到成人,到治理天下,是一致的,所以历史上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故事。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是指的发自内心的一种愉悦。我们在学习后,时常的去复习它,复习一些知识,让我们有新的理解,会让自己感到学习的乐趣感到愉快,这也是高兴。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是指的与众同有的一种氛围。
这两句是说的,因为闻道而习道,即而得道的一种成就感,与天人相互感应。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是指的君子对于那些不能闻道,不能修道,无道可言的人的一种态度,对这些人表现出来的种种无道的行为,君子不会有任何的气恼.
孔夫子正是以这种朴素的、温和的生活态度来影响他的弟子,他的弟子都是一粒种子,把那种生活的态度、生活的智慧广为传播。 孔夫子的态度非常平和,而他的内心却十分庄严。因为其中有一种强大的力量,那是信念的力量。
孔夫子是一个特别讲究信念的人 他们把活泼泼的人生经验,穿越沧桑,传递到今天,让我们仍然觉得温暖;而他们在千古之前,缄默地微笑着、注视着,看我们仍然在他们的言论中受益而已。篇三:论语演讲稿
大家好, 孔老夫子的七十二贤中,有个识鸟语的,这个人是个打柴郎,复姓公冶,名叫长。公冶长家里只有母子二人,十分贫寒。他从小就很聪明,经常跟母亲到山上打柴。有一天母亲生病,不能上山打柴,可是家中又无米下锅,小小年纪的公冶长心里很难过,他就背着母亲,拿着砍刀和绳子偷偷地上山去了。
公冶长自己来到山上,感到很孤单,心里有些害怕,不由得就哭起来。哭声越来越大,惊动了山上的小鸟,都嗡嗡从远处飞来,落到公冶长的身边。公冶长看着不知道从哪里飞来的这么多花花绿绿的鸟,感到很奇怪,这时有一只羽毛乌黑的鸟在说:“你哭啥?你哭啥?”小公冶长更纳闷了,心想:鸟怎么还会说话呢?因此就说:“你是什么鸟,怎么也会说人
话?”“我叫八哥,生来就会说话。”公冶长心想:鸟能学人说话,那么说,人也能学鸟说话了。这时八哥又问:“你叫什么名字,为啥在这里哭啼?”小公冶长就把自己的名字和母亲生病以及到山上打柴害怕的事告诉了八哥。八哥和其它的鸟听了后,都觉得小公冶长怪可怜的,然后齐声说:“我们大家同你做伴帮助你拣柴。”小公冶长听了很高兴,他也不害怕了,就和鸟一起拾起柴来。
他一边拾柴,一边看着这群鸟叨着一根根柴棒朝他身边堆,不一会,就堆成一座小山。公冶长用绳子捆好柴禾要回家,这时八哥不知从那里叨来一串花生,给小公冶长,叫他带回家给母亲治病。小公冶长很感激,背着柴,
读论语演讲稿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