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愚公移山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文重要的实词、虚词,.理解课文深刻的寓意.
能力目标
1.反复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探究文章的内涵,培养文言文自读能力.
23 愚公移山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文重要的实词、虚词,.理解课文深刻的寓意.
能力目标
1.反复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探究文章的内涵,培养文言文自读能力.
2.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
德育目标:学习愚公精神,正视成长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勇往直前。
教学重点
,培养语感。
2.理解本文的时代意义。
教学难点
1.培养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
2.理解神话结尾的作用,体会“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这一细节的作用。
教学方法
2.辩论法
3.品读法
4.理读法
引导学生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包括古今异义词、多义词、通假字及常用虚词。5.延伸拓展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愚公移山的故事家喻户晓,同学们耳熟能详,——愚公移山.(精品文档请下载)
学生欣赏画面,品味美妙的乐曲。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
2.学生齐读课文,教师提示句子停顿。
示例:惩/山北之塞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3.学生根据注释提示,借助工具书,疏通文句,圈点勾画难词难句。同桌之间讨论交流,教师巡视,答疑解惑。
4.教师播放教学图片,每显示一幅,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或朗读课文相关片断。
第一幅:二山雄立图 第二幅:在家庭会议上
第三幅:毕力平险图 第四幅:愚公智叟辩难图
第五幅:神灵移山图
三、思读课文,理解寓意
1.学生分两组,展开课堂辩论。
辩题:愚公、智叟到底淮愚?
正方:愚公实愚
反方:智叟不智
辩词选摘:正方:愚公实愚
两座山雄伟高大.实难移走;愚公年且九十,山未移身先死。如何享利?全家人力量微弱,
况且只有一个七八岁的孩子帮忙;工具落后,敲石挖土,用畚箕装了土石远运山外;路途遥远。运土石到渤海之尾,隐土之北。(精品文档请下载)
反方:智叟不智
愚公痛感迂塞之苦,有艰苦奋斗的精神;”指通豫南,达于汉阴”,确知移山之利,有长期奋斗的思想准备;有子孙的支持,使移山之役得以顺利开始;深明可移之理,“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有发展变化的观点;感动天帝,将山搬走,显示愚公移山力量之大,精神感人至深;智叟知难而止,无所作为,讥讽阻拦愚公移山是真正的愚。(精品文档请下载)
教师总结:经过一番激烈的辩驳,愚公智叟孰智孰愚已成不争的事实,那就是愚公不愚,智叟不智。
2.提问:这是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 (3)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