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戏曲发展历程
戏曲作为中华民族的国粹, 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 是中国文
化遗产中的一支奇葩。 戏曲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闪边, 其声腔曼妙委
婉、韵律动人;其人物形象饱满、鲜明生动;其故事感人至深、脍炙
人口。 戏曲纵横古今、 段
滑稽戏,一段大曲;最后是开玩笑式的小节目“杂扮” 。金灭北宋后,
继承了北宋的杂剧,称为“金院本” 。金院本和宋杂剧名异实同,在
表现形式上也没有太多的区别, 但是金院本具有鲜明的民族色彩和地
域色彩,是金朝在燕京(今)定居时形成的北方派杂剧。金杂剧是宋
杂剧向元杂剧转化的渡口, 起到继往开来的作用, 推动了中国戏曲的
历史性发展。
一般来说, 元杂剧和散曲合称为元曲, 时产生于元代的文学主题。
我们常说的中国三大文学体裁“唐诗、宋词、元曲” ,是中华名翁灿
烂辉煌的长卷中最为绚丽的篇章, 是中国古典文化的精华。 虽然杂剧
和散曲合称元曲,不过,元杂剧的成就和影响远远超过散曲,因此也
有人以“元曲”单指元杂剧,元曲也即“元代戏曲” 。元杂剧是在宋
杂剧、 金院本的基础上综合各种民间艺术发展而成的一种成熟的戏曲
形式。 虽然说中国戏曲的源头至今众说纷纭, 但是中国戏曲成熟与繁
荣的标志, 却都一致公认为元杂剧。 它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上都体
现了独有的特点。元杂剧在金代就已经开始了其演变、形成的过程,
是在金院本的基础上发展而成, 到了元代初年才趋于成熟而与原来的
金院本有了显著的区别。二者继承的关系可以从其剧目上看出一二。
不少杂剧就是把金院本加以丰富或改编而成的。如《太湖石》 、 《打球
会》均取材于同名的金元本。此外,从杂剧的角色行当以与歌舞、表
演、 念诵等各种表演形式等方面, 也不难看出其与金院本一脉相承的
关系。元杂剧在形成的过程中还广泛吸取了其他艺术的成就和特色,
如宋金时期的说唱艺术诸宫调就对元杂剧产生了极重要的影响。 在舞
台艺术方面, 特别是在曲调的音乐和声腔形成方面, 元杂剧还充分吸
取了北方各民族的民间歌舞与各种百戏等因素。同时,在金元时期,
在北方有很多少数民族的人民和汉族人民杂居, 这对于元杂剧能够融
合各民族的艺术成就, 特别是接受各民族音乐和歌舞的影响, 以形成
元杂剧的戏曲声腔, 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元杂剧最突出的特点就是
元杂剧主要有三个角色, 即正末、 正旦和净。 元杂剧一剧一角色, 由正末演唱的成为“末本” ,由正旦演唱的称为“旦本” 。此外,还有
外旦、贴旦(女配角) 、外末、副末(男配角)和杂(有孤、驾、卜
儿等) 。元杂剧“一人主唱”——即在旦本戏中,正旦一人唱,在末
本戏中正末一人唱, 分工十分明确。 元杂剧综合了丰富的文学和动听
的音乐,继承和发展了说唱艺术,同时表演中也不乏滑稽和舞蹈。可
以说,元杂剧是一个朝代的戏曲,它随着元代的兴起而孕育,伴着元
代的发展而繁荣, 最终随着元代的灭亡而退出历史舞台, 但元杂剧具
有空前的艺术成就, 代表了中国古代戏曲的鼎盛时期, 标志着戏曲的
成熟,在我国戏曲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随着元杂剧的逐渐衰落, 南戏迎来了发展的第二个春天。 到了元
末明初,南戏发展更加迅猛,并产生了一种新的戏曲形式——传奇。
接下来的几个世纪, 传奇渐渐繁荣和成熟,
中国戏曲发展历程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