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汉字的形体演变
一、汉字发展分段
1、古文字包括大篆和小篆。大篆指甲骨文、金文、籀文、秦刻石、诅楚文、以及战国的古文。小篆是与大篆的对称,也叫秦篆。
2、今文字包括隶书和真书,真书即是楷书。隶书又有古隶(秦隶)与汉之形。以示盛有贵重物品的礼器。本义是丰满
从人、从戈,象事字,字象以戈砍人颈之形。本义是刑法砍人头。王凤阳释:“伐,砍击,象以戈击人之形。”
从田、从丨、从又,字象手持农具,以标示耕作之意。疑本义是农田劳作。《说文》:“畋,平田也。从攴田。
从宀、从吕,吕非吕字,象房屋套间形。罗振玉释:“从吕……象有数室之状,从*象此室达于彼室之状,皆象形也。”本义是居宅。
从一、从雨点形,一象天形,字象天下雨点形。本义是雨,名词。《说文》:“雨,水从云下也。一,象天,*,象云,水*其间也。……”
从*,象盛食物之器具,从*,象口字形变。字象口吃食物之形。本义是吃。
象灼龟之兆纹形,本义是兆纹。《说文》:“卜,灼剥龟也。象炙龟之形。一曰,象龟兆之纵横也。 “
象人的鼻子形,本义是鼻子。《说文》:“自,鼻也。象鼻形。*古文自。”由鼻引伸为表自己。
从宀从豕,古猪舍与房屋相似,字象猪居于圈中之形。借用人所居之处为家室。说文》:“家,居也。
从夕、从口,夕示暗处,口传声以示所在,象意字。本义是自名。《说文》:“名,自命也。人口从夕,夕者冥也。冥不相见,故以口自名也。”
二、金文
金文是用于铜器上的铭文。又叫钟鼎文。。金文之金实为青铜
已出土的约在四千件以上,其中商代的铜器很少。商代早期有铭文的铜器只有一至五、六个字,往往是记作器人的族名或名字,或记为某人作器。商代后期的铜器才有较长的铭文,但最多不超过五十个字。西周前期铜器铭文才渐长,铭文最长的毛公鼎多至四百九十七字。殷代和西周的铜器铭文,战国以后,青铜器渐被铁器所代替。金文是研究西周和春秋时期文字的主要资料。
1、拒绝世俗
问鼎
彝器 。彝,常 也。彝器就是宗庙里祭祀的常器。
2、非凡的时空分布
金文分布以陕西中原地带为中心,遍及北到河北辽宁,南到广东广西,西至甘肃,东到浙江江苏的广大地域。除了大量周天子及在朝大臣的铜器外,还出现了诸多诸侯国铜器。,从时间上看,金文自殷商开始,西周时代达到高峰,并历久不衰,一直延续到春秋战国,甚至秦汉以后也时有出现。
3、无可替代的历史地位
作为出土文献,金文可称最为重要的一个种类。文献数量非常可观。据统计,青铜器铭文有13320篇,文献总字数124800,使用的单字数量达5834个。数量仅次于甲骨文,但内容比甲骨文更加丰富。包括分封、赏赐、战争、祭祀、册命、土地关系、法律事务等。
4、独特的书写条件
铸 做泥模,画花纹。做好模型再做陶范,往陶范中灌注青铜溶液,待冷却后撤除陶范,再细加修饰,才供使用。因为铸,商周时期,每件青铜器上的铭文数量不多,1-4个。铭铸时,用软笔在泥范上摹写字形,所以金文的笔划是真正的线条艺术表现,具备了极为丰富的美学内涵。
三、战国文字
1、文字种类增多
依书写材料来划分,出现了货币、玺印、陶器、砖瓦、竹简、木牍、缣帛等。
2、文字异形
《说文叙》:“其后诸侯力政,不统于王,恶礼乐之害己,而皆去其典籍。分为七国,田畴异亩,车途异轨,律令异法,衣冠异制,言语异声,文字异形。”
3、走下神坛
文字由宫廷贵族阶层流布扩散至整个世俗社会的各个领域。朝廷与郡县、郡县与郡县之间的公文往来,法律条文的颁行传播、赋税征收和贸易活动中的簿记,诸子百家著书立说等为文字的应用开辟了新的天地,从而造就了一大批新一代的文字书写者,下级官吏、商人、工匠等小人物都有机会从事文字活动。而这些新一代的文字书写者,并不具备高深的文化素养,也缺乏尊重文字传统的典雅趣味,更没有闲心去精雕细琢的追求美饰效应,它们注重的是现实的功利,这都促使他们用一种迅捷高效的态度去应付现实压力。
四、焚书坑儒与书同文字 ——小篆
1、《说文解字·叙》云:“秦始皇帝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斯作《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太史令胡母敬作《博学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
2、省改包括两方面:
一是省略偏旁和简化线条。
二是改变笔画,进一步趋于规整匀称,结果是减弱了古文字的象形意味。
五、隶书
1、“隶“本是隶人的意思,也就是管罪犯的官吏。
2、秦朝的隶书叫做秦隶或古隶,到了汉代就叫汉隶也叫今隶。
秦隶脱胎于秦国文字的俗体。还是尚未成熟的隶书。
汉隶通行于西汉到晋初。隶书成熟的时期。
汉字文化之汉字的形体演变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