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疹
measles,rubola
一.概念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发疹性呼吸道传染病。
●临床上以发热、上呼吸道炎症、颊粘膜出现麻疹粘膜斑(又称柯氏斑)及全身斑丘疹为主要特征。
世界卫生组织(WH症症状加重,体温升高可至40℃。
恢复期
皮疹发展至高潮后,全身不适及呼吸道症状逐渐减退,体温降至正常,皮疹消退的顺序与出疹相同,一般在退热后2一3日皮疹全退,有糠麸样脱屑,面部及躯干较多,手足较少,5一8日消失。退疹后附有色素沉着,1一2 周后完全消失。咳嗽消失较退热为晚。
五.实验室检查
血液像 白细胞总数减低, 淋巴细胞升高。
病原学诊断 麻疹病毒分离。
多核巨細胞检查 涂片染色或电子顕微鏡。
血清抗体检查 ELISA法麻疹IgM阳性,疹后3天多为阳性。
支气管肺炎
是最常见的并发症,约占麻疹病人的12%一15%,占麻疹死亡病例的90%以上。多数发生在出疹期,年龄以 5岁以下,特别是2 岁以下小儿多见。在麻疹出疹期,可由于麻疹病毒侵犯呼吸道,引起病毒性肺炎,表现轻微气促,肺部出现粗湿罗音,皮疹出齐或进入恢复期,由于抗体产生,以上症状消失。当继发细菌与病毒混合感染时,中毒症状加重,常见致病菌有肺炎链球菌、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嗜血性流感杆菌等。
心肌炎 较少见 ,可心衰。
喉炎 临床表现为声音嘶哑、犬吠样咳嗽、吸气性呼吸困难及三凹征,严重者可窒息死亡。
麻疹脑炎 发病率约为1‰~2‰,多在出疹后2-5天再次发热;出现意识改变、惊厥、突然昏迷等症状。病死率达10%~25%;存活者中20%~50%留有运动、智力或精神上的后遗症。
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
是一种急性感染的迟发性并发症,表现为大脑机能的渐进性衰退,发病率约为百万分之一。病程快慢不一,大部分病人在诊断后l~3年死亡,个别能存活10年以上。大多在患麻疹2-17年后发病,患者多为少年儿童。临床表现进行性智能降低,痴呆,肌阵挛,癫痫,晚期昏迷。
七.鉴别诊断
风疹
1)前驱期短,发热及上呼吸道症状轻;
2)无麻疹粘膜斑,皮疹出现快,消退亦快;
3)出疹前即有耳后、枕后、颈部淋巴结明显肿大,并一直持续到病愈;
4)退疹后无色素沉着或细糠麸样脱屑
5)并发症少,预后好。
幼儿急疹
1)仅见于婴幼儿,尤以1岁内多见
2)发病急,上呼吸道症状不明显
3)皮疹色鲜红,面部及四肢远端皮疹甚少
4)无色素沉着及脱屑,热退出疹。
猩红热
1)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所致
2)前驱期短,发热、咽痛、呕吐
3)前驱期及发疹初期发现“草莓舌”
4)皮肤呈猩红色,皮疹如针尖大小,疹间无正常皮肤,退疹后皮肤大片脱皮
药物疹
有服药史,皮疹发痒,无呼吸道症状及粘膜疹。
八.治疗
单纯麻疹病人采取对症支持疗法,细心护理,积极防治并发症。
一般治疗 卧床休息,房内保持适当的温度和湿度,有畏光症状时房内光线要柔和;给予容易消化的富有营养的食物,补充足量水分;保持皮肤、粘膜清洁 对症治疗 高热时可用小量退热剂;烦躁可适当给予苯巴比妥等镇静剂;剧咳时用镇咳祛疾剂;继发细菌感染可给抗生素 。
并发症治疗
1.支气管肺炎 。
2.心肌炎 。
3.脑炎 。
4.急性喉炎
护理诊断及措施
体温过高 与病毒感染有关。(1)急性期绝对卧床休息,做好一切生活护理,医护人员要合理安排好各种诊疗、护理操作,尽量集中操作,可减少交叉感染的机会。(2)病房的空气宜新鲜、湿润,每日通风2次(避免直接吹风防止受凉),室温18℃~22℃,湿度50%~60%,光线柔和。(3)密切监测体温,观察热型。高热时可给予物理降温,如减少盖被、温水擦浴或遵医嘱给予小剂量退热剂,以防惊厥。忌用乙醇擦浴、冷敷、刺激皮肤影响皮疹诱发及体温骤降引起的末梢循环障碍等并发症。并供给充分水分,利于毒素排泄和散热。(4)保持五官清洁。可用生理盐水清洁眼睛,%氯霉素眼药水或红霉素眼膏,每日2~4次。角膜失去光泽者可用鱼肝油滴眼。防止呕吐物或泪水流入外耳道发生中耳炎,同时口服鱼肝油滴剂,%~1%麻黄碱,每日3~4次。勤翻身拍背排痰,保持呼吸道畅通。
护理诊断及措施
皮肤、黏膜完整性受损 与皮疹、麻疹黏膜斑有关。(1)保持床褥干燥、清洁、平整。盖被轻软,内衣柔软、宽松,勤换洗,忌紧衣厚被“捂汗出疹”出汗后及时擦干更换衣被。条件允许者,在保温的情况下,可每日温水擦浴1次,禁用肥皂。(2
[预防医学]麻疹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