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齐桓晋文之事.doc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第五册[ 人教版]★新课标要求(一)知识与技能 1 .了解孟子、《孟子》及其思想。 2 .掌握文中出现的重点词语和句式,并总结词类活用的规律(二)过程与方法 1 .能根据句式特点、词类活用的规律,熟练翻译文言语句。 2 .掌握本文的论证技巧和说理方法。(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欣赏孟子散文的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笔带锋芒、富于鼓动性以及善设机巧,引人人彀,先纵后擒,用比喻说理,论辩是非的艺术特色。★教学重点 1. 了解孟子“保民而王”的仁政思想及“制民之产”的具体措施; 2 .理清文章思路,了解具体内容; 3 .体会文章磅礴气势及形象的说理; 4 .学习孟子的论辩技巧; 5 .文言实词、虚词及重点语言现象和句式特点。★教学难点 1 .孟子的实行仁政王道的政治主张及在文中的体现; 2 .孟子的论辩技巧。★教学方法诵读法、鉴赏法。★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 《齐桓晋文之事》是《孟子· 梁惠王上》当中的一章。这篇文章充分显示了孟子的辩才,是《孟子》中很有代表性的、脍炙人口的篇章。这是发生在战国时代的“华山论剑”, 同学们预习过本文, 最后谁获得了论战的胜利?(孟子) 孟子要说服齐宣王放弃霸业,以王道统一天下,难度是很大的。因为孟子所处的战国中期,本来就是诸侯之间争战不息、兼并不已的时期,而齐宣王即位的第二年,就大败魏军,杀庞涓,俘魏太子申, 韩、赵、魏的国君都朝齐于博望。此时的齐国,已是东方的强国。齐宣王一心想要效法春秋五霸之一的齐桓公,称霸于诸侯。而孟子是这一时期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 他主张的是行仁政,以“德”服人, 反对兼并战争,用王道来统一天下。他的政治主张在当时实际上是行不通的,连司马迁都说孟子“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史记·孟子荀卿列传》) 。但是,就在这种困难的论辩中,孟子居然能够取胜, 使齐宣王心悦诚服,说出“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尝试之”的话来,实在是不容易的。孟子论辩的胜利,显然得力于他的能言善辩。今天,我们一起来探究孟子的“制胜绝招”。课文解读: 一、诵读“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无已, 则王乎? ”(译) 问:齐宣王首先发招,他询问的齐桓晋文之事,孟子是否真的没听说过?孟子为何不接招?( TS :齐宣王问的是霸道,是靠武力、刑法、权势进行统治,而孟子要宣扬的是王道,主张仁义治天下,回答则与自己主张相违,于是孟子使出第一招:避实就虚。) 讨论: 孟子说:“如果非要谈, 那么还是说说王道吧。”此言一出, 可能带来两个结果:一是齐王不感兴趣,谈话结束;二是齐王勉强听闻,但是兴趣不浓。你想故事会怎样发展下去?(既然故事要发展, 齐王当然要继续听下去,只是注意――齐王兴趣不浓。那么孟子要达到说服的目的,该怎么办呢?当务之急是引起齐王兴趣。于是,孟子使出第二招:欲擒故纵,引人入彀。) 二、“德如何”……“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1译:“德如何, 则可以王矣? ”……曰“可。”(“如何”倒装;王; 莫之能御;乎哉) 本来齐宣王是心不在焉, 随口问“怎样的道德修养才可以行王道”, 但是后来却逐渐感兴趣,问“像我这样的寡德之人, 可以安抚人民吗”。孟子是用什么来吸引齐宣王的? (“莫之能御”暗合了齐宣王称霸之大欲, 正所谓“欲擒故纵”齐宣王就感兴趣了, 主动问道:“何由知吾可也?
18.齐桓晋文之事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