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枪运动项目介绍一、吹枪运动的来源吹枪运动广泛流行于地处中越边境的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麻栗坡县白苗支系聚居区,特别是董干镇的马林一带。吹枪运动在苗语里叫盏炮,其历史渊源与当地苗族人民的历史文化息息相关,在《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体育志》、《麻栗坡县地方志》、《麻栗坡县体育志》、《麻栗坡县民族志》等均有记载。据当地传说,数百年前,马林地区还是一片原始森林,麻雀、老鼠等经常来糟蹋庄稼。一个叫罗咩平的贵州苗族人由于战乱,率家人迁入此处,因为当时该地人烟稀少,没有御害工具,鸟害横行,糟蹋罗咩平家辛辛苦苦栽种的庄稼,使得罗咩平一家的生活难以得到保障。罗咩平想尽一切办法,都难以消除鸟害。一天晚上,他在焦急中逐渐进入梦乡,在梦中他看到一根长管,从管口飞出一物, 击中小鸟。第二天醒来,昨日的梦境历历在目,于是罗咩平带领家人到山中寻找梦中的长管,历时几天几夜,但无法找到梦境中的长管。就在将要放弃时,他见到了一种草本植物“一通花”,他想能否用花的杆代替长管。他截下通花杆,但不知如何使用。在休息的过程中,他见家人抽旱烟,并将烟渣通过烟杆顺势吹出。罗咩平得到启示,抬头见休息的地方有一种叫红果的植物种子,他摘下一粒放入通花杆,憋足气用力吹出,效果很好,他大喜,于是制作了很多支带回家,并取名为盏炮。但在以后的使用中,由于通花杆内不光滑和各种植物的种子大小不一, 对付鸟类效果不佳,他在生活中不断地摸索出用泥揉成圆丸代替植物的种子,用薄竹节代替通花杆,这样改进后射击效果相当准确,打死了前来糟蹋庄稼的鸟类。吹枪运动就这样在这一带的苗族聚居区传开。后来,有人在竹管下加了一根木料枪套作装饰,吹枪运动便以此一直流传至今。数百年来,中越边境一线的苗族同胞一直用这种古老的武器来守护庄稼,用其打鸟、打老鼠、打马蜂等。现今流传于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麻栗坡县董干镇的马林、马崩, 麻栗堡的黑洞、大园子、水井湾、凹塘、田湾、上弄等村寨, 以及越南共和国董奔、龙坪、铳杆等地。在每年的农历初二至初十董干镇举行花山节时,当地的各族同胞都要进行吹枪运动比赛,场面十分热闹。二、吹枪运动的发展吹枪运动历经数百年发展,于 1988 年由麻栗坡县民族事务委员会、麻栗坡县体育运动委员会挖掘整理,在文山州正式推出吹枪运动项目,每年麻栗坡县的花山节村委会都组织村民举行吹枪运动比赛。吹枪运动 1990 年开始在全州推广, 同年作为表演项目首次在云南省第四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比赛场上亮相。 1992 年,在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第六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吹枪运动被正式列入比赛项目。 1993 年,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举办国际三七节,吹枪运动作为表演项目登台,受到中外来宾的好评。 1997 年,云南省体育局群体处在昆明海更训练基地组织了第一届全省吹枪运动教练员和裁判员的培训,主要是在全省推广吹枪运动,学习吹枪运动规则。 1998 年,云南省第六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在文山举行,吹枪运动正式列入云南省民族运动会的比赛项目,并拟定了吹枪运动竞赛规则。 199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六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在北京举行,吹枪运动被列入表演项目,第一次亮相京城,首次展现在全国观众面前。 2001 年,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第三届州民运会上设置了吹枪运动项目比赛。 2002 年,云南省第七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在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
吹枪运动介绍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